
黃孝河治理工程效果圖
昨日從市水務局獲悉,黃孝河明渠綜合治理方案已經報市政府審批,年內即將實施。預計明年國慶節前,黃孝河明渠將結束又黑又臭的歷史。
黃孝河明渠治理將按“點面結合、綜合整治、分步實施”思路,以污染控制、雨污分流為基礎,港道修復、中水回用為核心,打造水質清澈、系統順暢、生態優美的城市水景觀通廊。
近期(2010年至2011年)以截污、清淤、岸線整治、綠化、中水回用為重點,基本消除黃孝河水體黑臭,改善濱渠區域環境狀況;遠期將圍繞黃孝河景觀建設,徹底消除入港污染,全面提升黃孝河的水質。
#p#副標題#e#
治理工程包括4大內容:
建設三金潭污水系統,實現港渠截污。目前三金潭污水系統已經建成鐵橋泵站、張公堤泵站,建成污水管網近100公里。擬再建污水管網90公里,污水提升泵站5座。
實施港渠綜合治理,改善濱水環境。主要包括在明渠岸坡紅線內拆除違章建筑約2萬平方米;疏浚河底淤泥9.8萬立方米;對4.4公里岸坡實施護砌、綠化等。
中水回用,補充水源。擬在三金潭污水處理廠內建設污水深度處理設施,將處理后的中水送至黃孝河明渠上游,作為生態補水的水源,保證河道的正常水量。
治理上游污水。實施黃孝河上游合流區初期雨水與污水治理,擬在明渠首端采用STCC(污水深度凈化處理)技術,控制入港污染,建設規模為2萬-3萬噸/日的初期雨水處理廠。
到明年國慶節,在三環線和武漢大道視覺范圍內,黃孝河明渠將綠樹成蔭,水體基本不臭。
截污難 補水難 環境整治難明渠治理要邁三道檻
對黃孝河采取明渠方式治理,治理難度比暗渠要大得多。昨日,有關專家披露明渠治理的三大難點。
截污難。黃孝河南起京廣鐵路黃孝河箱涵出口,北止府河南岸的后湖泵站,其中明渠長5.4公里。作為漢口地區的一條主要河流,黃孝河目前仍然擔負著排水和納污功能。黃孝河上游為雨污合流區,明渠周邊為規劃新區,多為住宅用地,現仍遺留一些城中舊村。
#p#副標題#e#
據初步調查,該區域現有23處排污口,大量污水和初期雨水直接進入河道,直接導致明渠水體黑臭。
這些排口分布面積廣,有些地方還屬待建區,污水收集管網一時還難以開建。
據初步預算,僅截污工程約需要投資2億余元。
補水難。目前黃孝河的水源為雨水和污水。截污后,要保證正常水位,必須有清潔的補充水源。
三金潭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中水是補水最佳選擇。不過,首先要升級處理工藝,提高中水的水質,達到景觀水的標準。第二要調水,鋪設補水管網,將位于黃孝河下游污水處理廠的中水,送至上游施放。
環境整治難。黃孝河明渠區域是正在建設的新城,新舊住宅區混雜,部分郊區居民隨意在河邊開墾菜地、建養豬圈等,沿線垃圾遍布,違章搭建林立。綜合整治該區域環境,工作量巨大。
暗渠上車水馬龍 明渠清水繞民居“龍須溝”變遷折射發展觀巨變
一年后,如果您沿黃孝河走一趟,將看到兩道不同的風景:暗渠部分是車水馬龍的交通要道,明渠部分則是清水繞民居的秀麗水景。昨日,市水務局專家講述黃孝河上下游不同景觀折射的社會觀念變化。
上個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黃孝河,接納130萬漢口居民的生活污水和400家工廠企業廢水。久而久之,變成了“龍須溝”,惡臭熏人、蚊蠅滋生。1982年甚至因河道淤塞引發暴雨期漬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億元。
1983年,市政府決心整治黃孝河,整治方案是將河道變成馬路,在河道上蓋上板子,既將臟水臭水藏于地下,又建成寬闊大馬路——黃孝河路。
沿著大馬路兩側,建起一片云集金融、商貿、教育機構的新城區。
不過,由于資金有限,當時的黃孝河只治理了一半,還剩下一半“臭尾巴”。現在,如果再不治理,“臭尾巴”就要暴露在新架起的武漢大道“眼皮”下。
按照規劃方案,黃孝河明渠治理沒有像以前那樣一蓋了之,而是選擇了難度更大、投入更多的明渠方法。
“保留河道是全球治理城市河流的前沿理念”,市水務局專家介紹,韓國首都首爾市的清溪川是河流治理的標本,在經濟高速發展階段,清溪川也淪為“龍須溝”,被建成馬路。8年前,韓國投巨資將馬路挖開,恢復河道。如今,清溪川河水清澈見底,兩岸花草盛開,不時可見飛鳥和魚兒,成為城市最靚景觀。
一位資深環境專家稱,從某種程度上講,黃孝河治理由暗改明,是環境與經濟博弈的結果,體現了社會發展觀的變革,武漢正在進入環境優先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