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規模突飛猛進的背景下,新區卻創造了萬元GDP取水量6.73立方米、為全國平均水平3.2%的奇跡
新區節水成績的取得,源于節水新技術的支撐和這些技術在新區骨干企業中的廣泛應用。年用水量達到3000萬噸的天津石化大乙烯項目,60%以上的工業用水來自淡化海水,其余部分則由凝結水和污水回用補充,整個項目工業水的重復利用率達到98%以上;天津一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投資6000萬元建設中水回用工程,每年可節省約110萬噸工業用水和60萬噸綠化用水;臨港工業區正在加緊建設一片60萬平方米生態濕地,目前該濕地每天可處理污水1.75萬噸。同時,新區的海水淡化技術與實際運用也走在了全國前列,海水淡化規模達到每日20萬噸。
濱海新區網9月8日訊 昨天上午,第九屆國際水信息學大會在濱海國際會展中心開幕。來自國內外的300余位水信息學專家匯聚一堂,縱論水環境與水資源議題。會上多位專家表示,水污染與水資源短缺正在全球蔓延,已經成為包括新區在內的國內很多地區經濟發展的桎梏。然而,經濟規模突飛猛進的濱海新區,在建設節水型社會過程中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新區目前萬元GDP取水量僅為6.73立方米,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2%。這一“成績單”的背后,是新技術的支撐、新方法的應用。
新區的節水“絕活”
據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新區作為國內水資源最為匱乏的地區之一,目前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160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水平的7%。
但水資源困局,沒有成為新區在經濟高速公路上疾馳的瓶頸。在地區生產總值狂飆突進的背后,是新區萬元GDP取水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3.2%的現實。據統計,去年新區萬元GDP取水量為6.73立方米,而全國平均水平則為209.3立方米。體量巨大的工業項目與規模龐大的經濟功能區,在釋放天量經濟能量的同時,如今各自身懷節水“絕活”。昔日的用水大戶正在變身為節水舞臺上的主角。
靠海吃海,這是天津石化大乙烯項目的用水之道。作為新區石化產業的龍頭企業,天津石化大乙烯項目每年需要3000萬噸的用水量。為了不和新區百姓爭水,大乙烯項目選擇了向渤海要水。大乙烯項目工作人員表示,目前60%以上的工業用水來自淡化海水,而其余部分則由凝結水和污水回用補充,整個項目工業水的重復利用率達到98%以上。
而新區另一個工業巨頭——天津一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則在廢水利用上做足文章。去年,該公司在泰達工廠投資6000萬元建設中水回用工程。“該工程每年可節省約110萬噸工業用水和60萬噸綠化用水。”在一汽豐田泰達工廠內櫻花島公園綠樹蔥蘢、百花爭艷,而這里植物全部是用凈化后的污水澆灌的。
在臨港工業區,一片60萬平方米生態濕地正在加緊建設。這片由調節湖區、潛流濕地湖區組成的濕地,在讓人沉醉的美景背后,還具有污水處理的功能。臨港工業區負責人介紹,該濕地每天可處理污水1.75萬噸。預計到2015年,通過該濕地系統,臨港將有一半以上的達標排放廢水將在這里得到凈化,最終實現再利用。
與此同時,新區的海水淡化技術與實際運用,也處在全國領先地位。去年在大港投產的新泉海水淡化廠,可日產淡水10萬噸,是亞洲最大海水淡化企業。其生產的淡水可供應大乙烯項目與南港工業區,支持新區工業的綠色發展。據悉,目前國內已建和在建的工程累計海水淡化能力約為每日60萬噸,其中濱海新區海水淡化規模約為每日20萬噸,是國內最大的海水淡化基地。
新區節水技術國內領先
圍繞新區工業用水的一“進”一“出”,一批技術領先企業正在新區聚集,成為節水舞臺上起舞的支撐力量。
如墨的污水經過一張薄如雪片的薄膜過濾,轉瞬變成清澈的清水。這是由天津開發區的膜天膜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中空纖維膜材料變出的“戲法”。作為世界領先膜法水處理技術及材料的提供商,膜天膜生產的產品和設備的每天處理污水總量已達200萬噸,僅工業廢水回收一項,每年就能節水約1.2億噸。從麥當勞到奧運會的純凈水,全部經過該公司提供的產品和設備的過濾。位于空港經濟區的天津正達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是國內領先的工業水處理藥劑生產企業,其產品也被廣泛應用于國內工業污水處理領域。(王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