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一座充滿激情與夢想的城市。
花團錦簇、綠草如茵、碧水藍天、顯山露水,這幅山清水秀的美麗城市畫卷已成為人們對于九江這個江南小城最為直觀的印象。“十一五”以來,我市以建設宜居、宜業城市為目標,不斷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城市框架不斷拉大,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城市建設步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
城市框架不斷拉大 城鎮化進程步伐加快
從空中俯瞰九江城市路網,密集分布,縱橫交錯,所到之處花紅草綠連綿,車流人流不斷,廣場、公園、大廈、居住區、商業區也隨著道路的延伸如雨后春筍般崛起……2009年以來,我市提出“拉大城市框架,實現從甘棠湖、南湖時代走向八里湖時代”的戰略部署。在這一戰略的指引下,我市城區面積由2005年的72平方公里擴展到120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基本覆蓋地區面積約100平方公里。隨著長虹西大道的建成,奏響了中心城區西進的序曲,標志著一條道路改變一座城市命運的歷史性變遷由此開始。與此同時,東西走向的九碼快速通道,連接南北、貫穿東西的濂溪大道,南北走向的八里湖環湖路及八里湖大道的陸續建成,使“大九江”路網格局雛形初現。
同時,我市積極構建中心城區、四縣一山衛星城、重點鄉鎮、中心村的全市域、多層次、更科學的規劃和建設體系,逐步推進“大九江”格局。“十一五”期間,我市建成區控規覆蓋率達到80%以上,城市化率提高了近9個百分點,由2005年的37.8%提高到2010年的46.5%。建成區公共道路面積達990萬平方米,建成區公共綠地面積達870萬平方米。與2005年相比,建成區人均道路面積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提高到15.36平方米和14.15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達到45.77%,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8.12%,自來水日供水能力達34萬噸,普及率達100%,燃氣普及率達到97%,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0%。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市功能逐年提升
四通八達的城市路網,令九江的城市空間豁然開朗。五年來,九江的城建力度空前加大,城建項目高效推進,創造出了令人震驚的“九江速度”,將重點放在基礎性、功能性、公益性的項目上,營造人性、生態、溫馨的新九江。先后實施了青年南路延伸線、前進西路、勝利大道及勝利廣場、長虹西路延伸線、怡康路、天馬路、陸家壟路、白水明珠、和中廣場、龍開故道、老年活動中心、育才路、南海路、金鳳路延伸線、濱江東路延伸線、德化東路、陸家壟路南段、琴湖大道、長虹西大道、八里湖跨湖大橋、興城大道及體育中心路網、鶴問湖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龍開故道景觀完善、福銀高速(九江-沙河段)路燈安裝工程、站前路、陸家垅路延伸線、環城北路、濱江路(長虹北路、潯陽路)改造、濱江生態公園、主要交通出入口綠化升級改造、城區主要積水點改造等近百項城建工程,老城區功能欠賬得到了有效解決,新城區功能配套基礎夯實。
建成了第一座污水處理廠—老鸛塘污水處理廠、中心城區第一個大型廣場—和中廣場、第一個綜合性會議中心—白水明珠、第一座跨鐵路立交橋—前進西路立交橋、第一個綜合性老年活動場所—老年活動中心、第一個城市少兒活動場所—少年活動中心、第一個現代化運動場館—體育中心、第一個水利環保景觀工程—十里河綜合整治工程。
公共管理更加規范 人居環境進一步優化
如今,穿行于九江中心城區的大街小巷,四季常青的植物、熙熙攘攘的人群、熱鬧的商鋪、繁華的酒店、閃爍的霓虹……處處都是流光溢彩的畫卷,一個顯山露水、依山傍水、青山綠水的山水園林城市已是呼之欲出。
“路變寬了,景變美了,我們的心情更加舒暢了。”一些市民由衷地感嘆。五年來,我市積極整合城市公共資源,建立投融資平臺,在原市自來水公司的基礎上組建了九江市城投公司,利用政府提供的資源,向金融機構融通城建項目資金,較好地發揮投融資主平臺作用,僅2009年一年就為我市城市建設融資16.404億,有力地支持了九江的城市建設。為了使城市公共管理更加規范,人居環境進一步優化,過去的五年,是我市城市管理逐步走上規范化、法制化軌道的五年。市政執法、園林執法等納入城市管理綜合執法范疇,城市路燈和景觀燈也各增加到20000余盞,分別比2005年新增4000余盞和5000余盞?,F有綠地管養面積440萬平方米,行道樹7.9萬株,分別是2005年的4倍和3倍。城區主次干道全面美化亮化,邊街小巷徹底改造,累計改造邊街小巷300余條,人居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如今,一個功能配套、環境宜人、特色明顯、文明和諧的新九江已呈現在世人面前。(記者:胡蕊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