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凈,洱海清;洱海清,大理興”,不僅是我州在洱海保護治理進程中提出的經典口號,同時,也是洱海流域生態環境唇齒相依的邏輯關系表達。正是看準這一關鍵點,州委、州政府高瞻遠矚,從2008年開始,將洱源縣確定為全州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經過各級各部門近兩年時間的不懈努力,洱源生態文明試點縣建設逐步探索出了路子。
以重點污染治理為突破,推進生態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洱源縣實施截污治污工程,完成入洱海流域內20家賓館、飯店、山莊(溫泉)等廢水排放管網和縣城老城區污水收集管網建設;分別投資450萬元、215萬元和131萬元,建成下山口村落污水處理系統、鳳羽鳳翔村落污水處理系統和洱源一中污水處理系統;投資300萬元建設60座垃圾焚燒爐,鞏固“農戶交費、政府補助、袋裝收集、定時清運”的農村垃圾處理模式,解決農村垃圾污染問題。同時,總投資2450萬元的鄧川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工程已啟動,總投資5000多萬元的洱源縣城生活垃圾處理場已完成前期準備工作。
以優化生態環境為目標,推進生態屏障體系建設。按照“劃定范圍、種養管制、自主經營、政府補貼”的模式,投資8000多萬元實施東西湖等七大濕地恢復建設,成功利用生態浮島法在西湖六村七島間種植蘆葦9500平方米。同時,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加強對羅坪鳥吊山、西羅坪、黑虎山、西湖、茈碧湖、海西海6個野生動植物類型和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管理,使濕地和野生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2009年底,洱源西湖被國家批準為云南省第二個國家級濕地公園。
以調整種養結構為手段,推進生態農業體系建設。從2008年小春生產開始,洱源縣擴大蠶豆、大麥等作物和牧草種植面積,壓縮大蒜種植面積,100%推廣控施肥(緩施肥)技術。從2009年開始擴大包谷、烤煙種植面積,進一步減少來自農業的面源污染。針對全縣乳牛存欄達70700多頭,畜糞污染不容忽視的實際,洱源縣因地制宜,在乳牛養殖比較集中的洱海流域6個鄉鎮,采用政府主導,國家、企業、集體、農戶“四個一點”的聯合投資方式,投資1610多萬元建成6座人畜糞便處理太陽能中溫沼氣站,為800多戶農戶提供管道沼氣服務,年處理人畜糞便2萬多噸,探索了解決農村養殖污染的有效途徑。
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要求,推進生態家園體系建設。洱源縣以“洱海源頭、生態家園”為宗旨,除加強道路綠化、河濱帶綠化、住宅區綠化和節點綠化外,還以加快生態鄉鎮和生態村建設為重點,圍繞“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水源、清潔能源”目標,按照“三治、四化、五改、六有”要求,投資1780萬元開展50個自然村的生態文明示范工程建設,目前已建成農戶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1500多個、漚肥池2400多口,硬化道路18800多米。同時,投資850萬元完成110個自然村的村容村貌綜合整治,并與全縣6萬戶農戶簽訂了《農戶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責任書》。
以轉變增長方式為抓手,推進生態工業體系建設。洱源縣在抓生態文明試點建設中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保護與工業發展的關系,逐步形成以拖拉機裝配為支撐、乳品加工為主導、綠色食品加工為補充的良性工業結構,同時,緊緊抓住國家發展清潔能源的有利時機,積極爭取資金和引進合作伙伴,抓好水電、風電等新型能源建設。目前,投資1.25億元、裝機12600千瓦時的長邑水電站建設項目進展順利,由大唐集團投資建設的裝機容量為200多兆瓦的羅坪山風力發電場和由華能集團投資建設的裝機容量為139.5兆瓦的馬鞍山風力發電場一期工程已經開工建設。
“洱源凈,洱海清;洱海清,大理興”。目前,我州正進一步總結洱源生態文明試點縣建設的成功經驗,為更好地保護治理生態環境,尋找發展低碳經濟的有效途徑而積極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