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期以來,各行政區域邊界或“插花地段”由于職責不明、責任不清,往往形成監管的盲區與污染事件的多發地。為妥善解決邊界環境污染問題,廣東一些地方以及省級環保部門創新建立了行政區域邊界環境執法工作機制。
佛山南海區丹灶鎮、三水區西南街道交界處的環山溝環境污染問題曾經是行政區域交界污染的老大難問題。為此,佛山市環保局多次組織南海、三水區環保部門召開協調會,分析污染產生原因,制定整治的思路和措施,協調兩區落實。
南海、三水區環保部門加強了環山溝沿線排污企業的監管力度,定期將污染整治和水質監測情況相互通報。經過整治后,目前環山溝水質從呈酸性逐漸變為中性,氨氮、化學需氧量、總磷等指標大幅下降,水質已得到了初步的改善。
在探索處理此類區與區之間跨界污染問題的實踐基礎上,佛山市環保局于近日出臺了《佛山市區級行政區域邊界環境執法工作機制》,聯合執法小組可以突破行政區域束縛。在市環保局的組織下,相鄰兩區環保部門任何一方執法人員均可以聯合執法小組的名義到對方轄區進行環境執法,包括排查污染源、勘察現場、采集樣品等執法活動,管轄方環保部門依據對方移交的取證材料依法處理。
佛山僅是一個縮影。從全省的層面看,廣東省環保廳也正著力構建上下協調、部門聯動、區域合作的環境監督執法體系。今年計劃充分利用泛珠三角區域環境保護合作機制,建立健全東江、西江、北江、九洲江、韓江跨省界流域及廣佛肇、江中珠、深莞惠區域環保合作平臺,建立完善區域、流域環境監察協作和環境應急聯動機制,積極推動與廣西、湖南、江西、福建四省區簽署環境監察協作和環境應急聯動協議,建立執法聯動工作機制,定期召開協商會議,逐步完善信息共享制度、聯合檢查制度和突發環境事件協同處置制度,推進跨界環境污染治理,妥善處理處置跨界環境污染糾紛和環境突發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