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讓農民的生活環境得到很大改善。今年,我區計劃在57個村新建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目前,大部分項目已完成了建設任務。到今年年底,全區411個行政村中,擁有村級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村將占到6成。
據了解,建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讓農戶的生活污水得到收集處理,這是我區從2005年以來啟動的一項工作。截至去年,這項工程已使6.86萬戶農戶、24.1萬人受益。
昨天,記者來到了新塘霞江村,村子里道路干凈清潔,清澈的河水靜靜流淌。村主任老韓說:“村里的4只無動力厭氧處理池立了大功。”
霞江村是一個位于城鄉接合部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如果通過截污納管進入污水處理廠,成本高昂。在開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前,農戶廚房里的洗滌水,洗衣服的廢水,以及三格式處理后的廁所廢水直接排放,造成排水溝和小河里常常臭氣熏天、蚊蠅滋生。從前年開始,村里建起了4只無動力厭氧池,收集300多戶農家的生活污水進行集中處理。
無動力厭氧池是一只埋在地下的水泥預制池,利用厭氧菌降解污水中的有機物、蟲卵等,經過厭氧處理的污水流經裝有石灰石的過濾區,進一步除臭除色。經過處理的水可達到國家二級排放標準,而且處理池平時不需要維護,處理池表面還可以種上草坪和樹木。老韓說:“現在村子的水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我們正盤算著,趁明年自來水管網改造的時候,再造2只處理池。”
人工濕地也是處理農村生活污水的一種方式,適用于分散居住的農戶。梅東村便采用了無動力厭氧池和人工濕地雙管齊下的方法。集中居住農戶的生活污水通過管道進入兩個無動力厭氧處理池,另外50多戶散居農戶,按每人0.8方的標準造了7塊人工濕地,有效解決了農家生活污水對環境的威脅問題。
無動力厭氧池和人工濕地的推廣,讓無法接入城鎮污水處理管網的農村生活污水得以就近集中處理、達標排放。到去年底為止,這一工程已推廣到全區188個村的6.86萬戶,投入資金達3.07億元,共建設無動力厭氧池376只,人工濕地等設施25處,日收集處理農村生活污水3.5萬噸。(記者: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