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不僅為南海居民恢復良好的人居環境,也為經濟發展提供更有前景的平臺。張由瓊攝
電子信息、汽車配件、綠色照明等產業已經成為影響南海未來的新經濟增長點。盧慧明攝
謝邊涌,全長3.2公里,位于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此前由于河涌兩邊小熔鑄、鋁型材企業林立,曾被認為是南海最“黑”的河涌之一,也是汾江河沿線的幾大“烏龍”之一,整條汾江河有15%的污水量來自這條河涌。
自去年9月開始,南海區投入約10億元資金對謝邊涌進行治理。如今,烏黑的淤泥和垃圾已不見,往日難聞的臭味已消失。今年6月,這條河涌將完成整治,重現水清岸綠。更為重要的是,謝邊涌兩岸大批小熔鑄等污染企業去年已被關停,往日的污染源得以根除。
而在整個南海區,2008—2010年三年間計劃用于內河涌整治的資金達到70億元,已被強制關停的污染企業有46家漂染企業、87家建陶企業、22家玻璃企業、239家小熔鑄企業和5家發電廠。
與此相對應的是,廣東金融高新區、廣東都市型產業基地、廣東液晶電視產業專區等新型產業平臺在南海強勢崛起,電子信息、汽車配件、綠色照明等產業已經成為影響南海未來的新經濟增長點,去年電子信息和汽車配件兩大新興產業的產值已超過百億元。
對此,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區委書記李貽偉表示,不淘汰落后產能就沒有新的發展空間,沒有發展空間新興產業就無法進入,南海的經濟和城市就將失去發展動力,所以節能減排治污與產業升級轉型是相輔相成的,南海必須通過環境治理來帶動產業轉型和城市轉型。
從“綠色美麗家園”計劃到“產業退出機制”等系列環境經濟政策的出臺,為南海產業轉型提供制度依據,也是南海產業轉型的驅動力。
對于處于工業化中后期的南海,廣東金融高新區帶來的金融后臺服務業毫無疑問將推動南海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與此同時,先進制造業更是南海的努力方向。
產業退出機制成政府“一號文件”
在珠三角產業“調結構”進入深化階段的背景下,今年年初南海“兩會”上,“建立產業退出機制,加快淘汰落后產能”被區政府以2010年“一號文件”的形式發布。這意味著南海在2010年將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建立產業退出機制,實行行業限污。
自從去年8月開始實施的“綠色美麗家園”計劃,成為南海產業轉型的制度依據,加快南海陶瓷、玻璃、印染、小熔鑄、發電等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整治,在控制環境污染的同時提升傳統產業效益。
去年,“西樵紡織”年產值、稅收、投資逆勢增長分別達到9.7%、19.8%和36.5%;大瀝有色金屬業產值增長3.7%;陶瓷行業保留提升的10家企業已全部實現清潔生產,去年這10家企業產值、稅收占了該行業的80%,二氧化硫排放量僅為原來的3%。
南海區區長區邦敏表示,目前整個南海的產業轉型和環境提升已經到了一定的程度,需要將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場無形的手結合起來,通過強化環境政策的管理,讓產業退出有個正式的途徑。沒有產業的退出機制,就沒有整個產業的轉型。這是“產業退出機制”成為今年南海政府“一號文件”的原因。
“產業退出機制”只是南海出臺的系列環境經濟政策之一。民企作為南海經濟的生力軍,南海在綠色經濟、綠色產業思路指引下實施“雄鷹計劃”。去年,南海民營企業通過“雄鷹計劃”的幫助成功融資近8億元;全年企業技改投入超45億元,占全省近7%。一大批企業轉型成功,如原來從事鞋業的昭信集團轉身光電行業,成為全國首家有能力生產LED芯片生產設備的企業,原來生產塑料罐的東興集團則進入風電行業,其生產的風力發電機組前年就已下線。
與此同時,南海還探索綠色信貸、綠色保險、排污權交易、生態補償等環境經濟政策的實施,從機制層面為綠色經濟保駕護航。去年,南海區已經開始實行基本農田保護區財政補貼制度,這是我省各地第一個對基本農田實行全面補貼的辦法。從2009年到2011年,南海在現代標準農業設施建設方面的財政補貼將達到7000萬元,以此推動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協調發展。
綠色產業路徑雛形顯現
去年5月,沈衛把國內flash業界排名第一的“閃吧”從上海搬遷到南海區獅山鎮,在南海政府的支持下,“閃吧”在今年1月底承辦了首屆南海(國際)動漫技術展,在創意產業方興未艾的珠三角,這讓南海也有了國字號的動漫展。把公司從國際化大都市上海搬遷到珠三角,沈衛的入粵折射出南海新興產業發展的勃勃生機。
不僅是獅山鎮,在依山傍水的千燈湖區域,廣東省金融高新區的崛起,讓這個南海新的城市中心開始承載起突破傳統制造業形象的城市夢想。廣東省金融高新區自2007年7月由省政府授牌成立以來,已成為我省建設金融強省七大基礎性平臺之首及全省新時期十大工程之一,同時列入《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金融產業建設金融強省的若干意見》、《廣東建設金融強省“十一五”規劃》等重要文件中。
“金融區不僅是南海的城市標桿,也體現了南海在廣佛同城里的定位。我們將調動南海現有的資源,爭取省和有關部門的支持繼續推進金融區建設。”在1月底舉行的南海區十四屆人大五次會議上,區長區邦敏談到廣東金融高新區時表示。
通過完善配套設施和金融生態環境,廣東省金融高新區目前已引進了友邦保險、中國人保、富士通數據中心等23家國內外金融機構。今年將是廣東省金融高新區的發展高峰期,很多原來簽訂的項目已經進入建設期,金融產業聚集的效應逐漸顯現。特別是今年10月廣佛地鐵開通,這被認為將大大提升廣東金融高新區的發展速度。
對于處于工業化中后期的南海,廣東金融高新區帶來的金融后臺服務業毫無疑問將推動南海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與此同時,先進制造業更是南海的努力方向。目前,作為傳統制造基地的南海正在經歷深刻的產業變革,在奇美電子、旭瑞光電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南海正在形成電子信息、綠色照明產業等綠色產業鏈,其中去年南海電子信息行業產值超過百億元。
位于桂城街道的廣東都市型產業基地,盡管去年4月才成立,但這里已逐步成為科技孵化、技術研發、服務外包、動漫創意等都市型產業的重要發展載體。其中廣東都市型產業基地已吸引30億元優質資本、200多家科技企業進駐,南海的都市型產業也連續3年產值保持30%以上的增長。
名詞解釋
綠色美麗家園計劃
去年8月,《佛山市南海區綠色美麗家園建設實施方案》出臺,提出了南海區建設“綠色城市”的目標:“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綠色生態、綠色文明”,“積極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深化改革發展和廣佛同城化中搶占城市發展高地,努力打造成為在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國有較大知名度、在國際上可與新加坡等世界級綠色城市相媲美的綠色美麗城市”。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南海除了繼續推行“三舊”改造和節能減排治污工作,構建與“綠色美麗家園”相適應的產業體系外,還將通過“美化工程”和“文化工程”,倡導生態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并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道德文化體系。
去年,南海已就“綠色美麗家園”計劃的實施制定了詳細的任務分解方案。這一任務分解方案包括6個方面的工作,涉及到經濟、城市和社會建設的方方面面,南海區各職能部門的工作將基本上與“綠色”工作相關。
治理河涌水網重建嶺南水鄉
“說實話,當初提出建設水閘,一方面是為了調整水位,另一方面是怕佛山在治污方面跟我們不同步。現在,南海區下了這么大決心,我們反而更有壓力了。這樣吧,水閘問題不討論了,先放一放,不在你們那里建了。”
在去年的廣佛市長聯席會議上,隨著廣州市市長張廣寧如此表態,會場爆發出一陣熱烈掌聲,夾在廣佛之間的這道花地河水閘建設問題,在歷經半年多的爭議后,也得到了妥善解決。這一利好消息的背后,是南海區治理河涌水網、重建嶺南水鄉的不懈努力。
統貸統還破解治水資金難題
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還是污染,這是汾江河治理曾經陷入的惡性循環,也是這條佛山母親河一度遭遇的尷尬。
進行水環境治理,首先面臨的就是資金難題。在南海這樣的先富地區,長期以來的經濟發展已經在城鄉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但治水經費并非某一級政府財政所能支撐,還需要基層鎮街、村里以及社會的大力支持。因此,如何統籌區、鎮、村各級財政,并吸引盤活社會資金用于水環境治理,則成為南海治水的當務之急也是關鍵所在。
去年2月,南海區河涌辦在媒體見面會上表示,2008年至2010年三年間,南海將投入60億元進行內河涌整治;時隔一個月,這一數字便上升至70億元;而前年這一預算尚為45億元。
在不到一年時間內,南海內河涌整治資金便上升25億元,這對于2008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6.2億元的南海而言,無疑不是一筆小數目。為了保障治水經費到位,南海執行了“市級統籌、區級落實、鎮級推進、部門協同”的工作機制;同時采取了統貸統還的模式,明確了由區級政府出面貸款,由鎮級政府負責還款的責任;此外,采用BOT等模式,盡可能吸引社會資金進入。
通過這些方式,既保障了南海的治水經費,又將區、鎮、村各級政府以及社會力量和南海居民緊密聯系在一起,結成了河涌治理的利益共同體。以鋁型材產業發達的南海區大瀝鎮為例,其計劃采用上述等方式,于2008年—2010年投入約26億元用于汾江河南海大瀝段及內河涌綜合整治。隨著大瀝多個污水處理長和配套管網工程等相繼成型,當地的生活污水和部分工業污水被有效收集和處理。
在這一背景下,新的治水模式也被計劃引入到南海。去年年底,南海區決定以謝邊涌為試點,探索在行政區域間創立排污權交易市場。按照這一規劃,排污權交易不僅可以在謝邊涌沿線的企業之間進行,還可以在該河涌流經的不同行政區域之間進行,治水排污模式將更為靈活,屆時該舉措也將成為全國首創。
獎懲結合激勵基層治水
由于治水難以在短期內收到成效,尤其是經濟效益并不明顯,這使得治水之初,不少鎮街和村對治水不夠理解。為調動各方積極性,就需要在鐵腕治污的同時,建立合理的獎懲機制,將治水轉化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強大助推力,以充分調動基層治水的責任感和積極性。
為此,南海專門制定了《內河涌綜合整治實施辦法》(下簡稱辦法),并在其中明確了一套獎懲結合的激勵機制。其中,在污水處理廠及截污管網建設方面,辦法規定鎮街依計劃在1年內建成投產的,可按日處理量等級獲得每間廠100萬元至700萬元獎勵,同時從2008—2010年,區財政每年撥出2億元用于截污管網建設資金的融資、貸款(含BT)的貼息補助。
對于區內水利河涌整治建設,南海規定主干、支干河涌由區、鎮(街道)兩級政府出資;屬于村、組管理的支涌,由村、組負責出資整治,實施分級管理出資建設。為了進一步減輕村、組的壓力和調動其積極性,支涌的整治還由區里按8萬元/公里的標準給予獎勵。
同時,由于南海境內中小企業眾多,又相對較為分散,不少自然村和工業片區的截污管網建設難以全面鋪開,這就需要借助小型污水處理裝置來收集處理污水。為此,南海從2008—2010年規劃建設13個小型污水處理裝置,每個約120萬元,裝置的建設資金投入由區補貼80%,其余20%由鎮(街道)、村、組解決,其管網建設及運行費用,鎮(街道)則配套一定的資金,余下費用由村、組負責。
除獎勵政策外,南海還規定,未能按時完工的整治工程項目,將取消該項目的獎勵(補貼)資金,并扣罰負責推進該項目的鎮(街道)一定比例的資金。上述負責人表示,通過這種獎懲結合的激勵機制,既明確了鎮、村的責任,又盡可能地減輕了他們的負擔,有效推進了南海基層的治水工作。
治水帶動綠色發展
“南海的治水,其實是通過水環境改善帶動水經濟的興起,進而帶動城市向綠色城市轉型。”南海區環保局一名負責人分析道。實際上,這種治水的思路已經開始取得了成效。
以南海中心城區桂城為例。相信不少佛山人和廣州人都對位于佛平路上的紫金城頗有印象,這座坐落于夏西村的南海飲食旗艦在不久前還是一家鞋企的舊廠房。這一變化得益于桂城的治水策略。從2007年開始,桂城啟動了中片區“碧水工程”,對流經夏西村的舊佛平路公路涌著手改造,“一河兩岸”的規劃前景讓很多人看到了商機,包括紫金城項目開發商在內的一些投資者前來與夏西村談起了舊廠房的轉租事宜。
這些資本的到來,不僅使得夏西村的土地年租金從原來的270萬元上升至360萬元,更重要的是,新來的投資商不是來開廠的,他們投入資金把原來的舊廠房改造成更漂亮的城市建筑,紫金城就是其中一例。
而像這樣因為水環境改善而帶來的資本集聚以及城市變化,絕非桂城一個,包括大瀝、獅山、里水等多個鎮街,都在水環境治理過程中嘗到甜頭。隨著新資本的入駐,一些傳統的高能耗、低產出的產業也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包括高新技術產業、現代制造業在內的新興都市型產業。
南海區區長區邦敏認為,治水不僅為南海居民恢復良好的人居環境,也為經濟發展提供更有前景的平臺,也就是為產業升級和城市轉型提供更好的生態和人文環境。“雖然這個過程開始是痛苦的,但卻是必須經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