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省環保廳公示《云南省高原湖泊水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為“十二五”期間相關湖泊保護,制定了科學依據和目標。
一、撫仙湖——全湖平均水質保持I類
撫仙湖水環境質量狀況:近年來,撫仙湖水體營養水平持續增高,來自農田面源、農村污水、畜禽糞便的污染增多。撫仙湖水污染綜合防治七大類工程總計將投入46.42億元資金。
“十二五”治理規劃目標:到2015年末,撫仙湖全湖平均水質穩定保持地表水I類;經治理之后的7條主要入湖河流入湖河口斷面水質達到IV類;產業結構調整控污減排措施后,結構性的污染物產生量明顯下降;建立湖泊生態環境保護與管理的體系,流域生態環境有所改善。
二、洱海——重點防治蒼山十八溪
洱海水環境質量狀況:洱海流域水體處于富營養化初期水平,在局部湖灣(尤其北部湖灣)、下風帶岸邊每年可見藻類水華發生。洱海流域污染負荷主要來源于農村生活污染、畜禽養殖污染、農田面源污染、城鎮生活污染等。
“十二五”治理規劃目標:通過對洱海污染影響重點區實施全面治理以及流域管理,確保全湖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水質標準,力爭達到Ⅱ類水質標準。以北部三河彌苴河、蒼山十八溪小流域為重點污染防治區,開展區域產業結構調整、重點污染源系統治理、低污染水凈化體系建設、入湖河流清水產流體系建設。加強流域管理,開展生態文明體系建設。
三、杞麓湖——紅旗河和中河水質要達V類
杞麓湖水環境質量狀況:主要污染源為農村生活污水和農田面源污染。水體總磷與總氮濃度居高不下,呈中度富營養化狀態。水體高錳酸鹽指數也相當高,水質為劣V類。沉水植被大量消亡,生態功能逐步喪失。
“十二五”治理規劃目標:大幅度削減入湖污染負荷。到2015年末,總體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V類,力爭達到IV類。主要入湖河流紅旗河和中河水質主要指標達到地表水V類。
四、瀘沽湖——旅游污染源消減八成
瀘沽湖水環境質量狀況:湖泊水質總體保持優良,但主要入湖河流水質受到一定程度污染。旅游污染成為流域主要的污染源。沿湖截污治污體系尚不完善。流域陸地生態系統脆弱,水土流失問題不容忽視。農村農業面源一直是流域重要的污染來源,村落污水收集設施落后、治理工程單一。湖濱緩沖帶土地利用結構不盡合理,湖濱帶建設滯后且不成規模,近岸帶生產生活的污染壓力突出。
“十二五”治理規劃目標:到2015年末,瀘沽湖水體水質穩定保持地表水Ⅰ類水質目標,主要入湖河流達到地表水Ⅱ類水質目標。旅游及旅游接待地污染源全面削減轉移至外流域,削減率達到80%以上。農村農業面源污染負荷排放量消減30%以上,水土流失率減少10%以上。
五、星云湖——沿湖壩區家畜養殖糞便要資源化
星云湖水環境質量狀況:營養狀態呈現急劇上升趨勢,入湖污染物主要來自農田徑流污染、畜禽糞便污染、農村生活污染等。
“十二五”治理規劃目標:到2015年末,水質下降趨勢得到明顯遏制,水質與水生態逐步得到改善,最終達到V類,力爭達到Ⅳ類水平。對沿湖壩區家畜養殖糞便污染、沿湖村落“兩污”實施處理與資源化利用,使流域重點污染源及環湖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對主要入湖河流實施全面整治,河流水質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大幅削減入湖污染負荷量。對星云湖藍藻水華與“內負荷”進行控制。建立一套湖泊流域生態環境綜合管理體系,實現流域科學化、全面化的管理與保護。
六、陽宗海——降低水體砷濃度仍是重點
陽宗海水環境質量狀況:湖水水質為Ⅳ類,主要超標項目有總磷和砷。2010年主要入湖河流的水質均為Ⅴ類,流域農業面源污染和工業污染帶來的污水是污染物的主要來源。
“十二五”治理規劃目標:嚴格控制旅游和工業污染,大幅降低農業面源污染。通過科學有效的措施,進一步降低湖泊水體砷污染物濃度和陸域砷污染源的擴散影響。到2015年末,陽宗海的水質穩定在Ⅲ類,力爭達Ⅱ類,主要入湖河流穩定保持Ⅲ類或以上。
七、程海——水體保持在中營養型
程海水環境質量狀況:水體污染物主要來源于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其次是城鎮污染,工業污染最少。2010年營養狀態指數平均值為43.2,處于中度營養狀態。
“十二五”治理規劃目標: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程海湖水質除PH、F離子外,其余指標穩定保持在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水質標準,爭取達到Ⅱ類標準。營養化水平穩定保持在中營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