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通過一系列有效舉措,持續強化入河排污口管理,牢牢守住污染物入河的“最后一道閘口”,實現更精準地鎖定污染源,推動問題在岸上解決,實現了從“治標”向“治本”深化。
入河排污口是連接岸上污染源與受納水體的關鍵節點,也是落實河湖長制、守護碧水清流的關鍵環節。南寧市高度重視此項工作,通過實施入河排污口審核事項辦理流程,確保科學設置審批入河排污口,實現排污行為從源頭處于可控、可管、可溯狀態。同時,完善生態環境、住建、水利、城管等多部門常態化聯合巡查機制,建立重點排口、泵站、閘壩及溢流風險點等水環境風險隱患民生事項清單,妥善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水環境問題。
為狠抓整治提升、深化排查溯源,南寧市積極推動各行業主管部門、各縣(市、區)強化雨污管網錯混接改造,不斷推進城鎮生活污水處理提質增效,推動解決一批污水直排亂排問題。近三年來,南寧市組織力量,對全市珠江流域重點干支流、飲用水水源地及16個重點工業園區開展“全覆蓋、拉網式”入河排污口排查,完成南寧市范圍內2300多公里岸線入河排污口排查,累計排查登記入河排污口1900余個,摸清了家底,明確了監管對象。
不僅如此,南寧市還構建全市“污染源—排污通道—排污口—受納水體”全鏈條管理的“一張圖”信息系統,將排污口信息精準落圖,實現可視化、動態化管理。目前,南寧市已在41個規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全部安裝水質在線監測設備和視頻監控,實現對這些重要排污口水質情況和排污行為的實時感知與遠程監管。對武鳴河、八尺江等重點流域入河排污口建立流域“水質指紋庫”,通過分析特征污染物“指紋”,大幅提升污染溯源的精度和效率。
隨著入河排污口監管效能的提升,南寧市河湖面貌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據了解,今年上半年,南寧市城市水質指數同比改善7.12%。今年1月—6月,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南寧市在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相對較好的城市中排名第16,在省會城市中位列第一。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