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記協近日在北京舉辦第三期環境新聞茶座,以“水生態環境保護”為主題,邀請相關部門、科研院所、公益組織、新聞媒體的代表齊聚一堂,共同研討如何在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中構建多元共治的新格局。
亮馬河的蝶變 首都“親水經濟”新地標 北京亮馬河畔新建的17公里慢行步道和清水水上棧道,將居民游客的休閑活動引向優美的河道空間。河畔咖啡館的露天座位上,盡是享受濱水時光的市民。
“亮馬河沿岸的商業活動與旅游相結合,成為北京旅游消費的新亮點。亮馬河實踐充分說明,生態治理深度聯動城市更新與經濟發展,推動環境顏值轉化為經濟價值,證明了高水平保護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支撐?!北本┦谐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郭昊在環境新聞茶座上分享了北京亮馬河大力發展“首店、首牌、首秀、首發”經濟,提升沿岸城市功能與活力,將商業環境與生態環境完美融合的優秀案例。
在亮馬河的治理過程中,首先需要解決的是水量問題。亮馬河上游主要依賴東北護城河來水及天然降水,受雨熱同期氣候特征影響,生態流量極不穩定。水量不足時易形成死水區,溶解氧低,水質為Ⅳ類。這些問題在匯入點加劇了壩河干流的凈化壓力,是壩河水質提升的重點攻堅方向。
“我們把亮馬河和朝陽公園湖泊聯系起來,實現生態水的流動,還建設了再生水補水設施、雨水收集利用設施等,一方面將高品質再生水引入河道,另一方面將寶貴的雨水資源收集起來用于河道生態補水,用行之有效的措施增加河道生態水量,持續改善水質?!惫唤榻B。
補充河道的生態流量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長效治理?!叭W融合”成為系統性解決復雜水問題的“金鑰匙”,實現了治水、營城、興業的統一,創造出綜合價值最大化的治理范式。水網保障健康循環、綠網修復生態系統、路網貫通空間激活功能的深度融合,是打破空間割裂、功能錯位、生態退化等系統性難題的有效路徑。
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會長張波在環境新聞茶座上表示,新時期生態環境保護應當圍繞“系統、協同、雙贏”和“精準、科學、依法”下功夫,“共贏”是這個階段的主題。
“要努力從以污染治理為主,向污染治理、循環利用、生態保護有機結合、系統治理轉變;從以政府為主,向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結合轉變。要從以單一目標、單一部門、單一區域為主,向多目標、多部門、多區域協同推進、共商共贏轉變。也要從較為粗放的環境管理向精準、科學、依法轉變?!睆埐ㄕf。
碧水之路報告 十年治水成效斐然 在“水十條”實施十年之際,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和綠色江南(PECC)成立聯合課題組,著重梳理水污染防治公眾參與和新機制建設的落實情況,識別和分析多元參與在水污染防治中發揮的作用,發布了《碧水之路——水污染治理行動十年回顧和展望》報告(以下簡稱《碧水之路》報告)。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水生態環境監測數據發布的大幅擴展,例如,國控地表水監測斷面從2015年的972個增長到2020年的2767個。由此也構建起了更嚴格的責任機制,包括監督執法的強化、社會監督的創新、金融市場的參與和公眾協助共治。”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表示。
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率達到90.4%,同比上升1個百分點,首次超過90%,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率為83.7%。今年1月—6月,全國優良水體比率達到了89%,同比上升了0.2個百分點,保持穩中向好的態勢。
十年水質改善,不僅反映在監測數據上,也反映在公眾的眼中。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和公眾環境研究中心聯合開展的“指尖上的環保”活動,收集了各地網友曬出的超過300萬張帶環保水印的圖片,其中涉水圖片近30萬張,見證了一批江河湖泊的“美麗轉身”。
《碧水之路》報告建議,新的階段,水環境保護的重點應由水污染防治向水生態修復轉變,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確保水環境質量從量變到質變,讓更多河流可游、可飲、可漁,邁向長治久清。同時,繼續推進公眾參與,建設美麗河湖和美麗海灣,促進人水和諧,助力早日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
“我們希望看到繼續完善由政府主導、企業為主體、公眾參與的多元共治格局,相關的監測更加立體,相關的數據更加透明公開?!瘪R軍說。
綠色江南公眾環境關注中心主任方應君在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分享了他們在長三角地區、太湖流域的所見所聞。
去年我們給生態環境部門提交了197份調研報告,推動一些水環境問題得到解決,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作為一家環保組織,我們希望能夠發現問題,和生態環境部門、企業經營者等共同攜手解決問題,最終實現共建、共治、共享。”方應君說。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