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來,住房城鄉建設部會同有關部門系統化實施城市的基礎設施更新改造,已累計建設改造各類市政管網50萬公里,有超過一半的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配套加裝物聯智能感知的設備。如今,這些市政管網里的智能感知設備,正成為城市風險應對的“哨兵”,保障著城市基礎設施安全運行。
“生命線”設備煥新城市安全韌性穩步升級 如何讓原本在地下的管線變成“看得見”,助推安全韌性城市建設?在推進城市更新的過程中,多地推廣使用智能物聯感知設備等,著力構建感知監測網絡,加快完善城市管道和設施運維養護長效機制,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水平。
在江蘇省南京市王府大街、莫愁路等路段,供水管網中試點加裝的噪聲探測儀如同“蝙蝠俠”一般,可利用自身獨特的能力實時分辨是否有漏水產生。而此前查找漏水,要不由專業人員在夜間靠耳朵聽漏,要不人工借助儀器白天穿行在馬路上檢測。南京市在供水系統上安裝的壓力計、流量計、余氯儀、濁度儀、智能消火栓、噪聲探測儀等物聯感知設備有2345個,“這些設備如同千里眼、順風耳一般,有效捕捉供水系統中發生的各類異常變化,及時發現爆管、漏水、水質異常等事件,并生成對應的報警工單。”相關負責人以此前發生的爆管事件為例:系統顯示,當天12∶33,系統發現鄭淮路、定淮門等監測點壓力陸續下降;12∶34,定淮門壓力下降超過報警值;12∶38就生成了報警事件,同時系統自動給出可能爆管范圍。“從事件開始到系統報警僅用了5分鐘,依靠智慧化監測和人工共同確定異常事件,大大加快了風險判定和處置速度。”智慧監測設備的不斷完善,也推動了智慧監管時代的到來。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通過基于水力模型和機器學習算法建立的爆管感知定位模型,對物聯網實時監測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并根據算法實時判斷管網中發生的異常情況,一旦捕捉到爆管事件等,系統會立即報警并啟動應急處置流程,同時根據爆管位置快速分析最佳關閥方案,精確鎖定受停水影響的小區和用戶。
除了供水外,燃氣、排水是多地關注的重點。走進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燃氣企業,一塊巨大的顯示屏實時映射著城市燃氣管網的脈動。管網地圖、設備臺賬、物聯感知檢測和用戶檔案的數字化和線上化,共同構成了智慧燃氣管理平臺的核心監控界面。智慧燃氣管理平臺安裝的物聯感知設備,實現了對燃氣管網運行狀況的實時監測,這些設備覆蓋了整個網絡,能夠監測閥井內溫度、水位和燃氣濃度,預警土壤中的可燃氣體,監測燃氣管網的運行壓力,以及居民和工商戶的燃氣泄漏情況。“智慧燃氣管理平臺通過管網哨兵、末端四氫噻吩在線分析儀、PPB級燃氣巡檢車等智能設備對燃氣管網進行實時動態用氣監測。”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智慧燃氣管理平臺還實現了對小區和用戶安檢工作的全流程數字化追蹤,系統自動留存排查過程中發現的各類隱患信息,形成完整詳實的電子檔案。這不僅確保了隱患內容的可追溯性和可核查性,而且為后續的整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和決策依據。
此外,多地還印發方案,在老舊管道更新改造過程中,加強物聯感知設施部署。4月底,上海市印發《上海市推動老化管道更新改造提升城市安全韌性試點方案》,明確著力推進城市燃氣、供水、排水等老化管道更新改造,加強物聯感知設施部署和聯網監測,積極探索地下綜合管廊運營管理新機制。到2028年,在提前一年全面完成各類燃氣老化管道更新改造的基礎上,基本完成燃氣管道重要節點智能物聯感知設備安裝,全面構建城市管道安全管理長效機制,全市老化管道實現“兩個清零”(安全隱患基本動態清零、未排查隱患管道基本清零)。結合供水管網設施更新改造,推動全市供水管網在線感知元增加密度、優化布局、豐富種類,探索建設全市管網水力模型,提高城市供水管網數字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開展全市三大片區感知監測布點工作,到2025年年底感知監測點位密度達到每5公里1個。加快覆蓋中心城區的排水廠站網一體化綜合管理平臺、動態評估系統和感知端建設,2025年基本建成中心城區感知體系,在白龍港片區先行開展常態化動態評估。
風險隱患一張圖助力城市智慧監管 超大城市運行系統龐大復雜,風險隱患點多面廣。如何摸清風險底數,讓隱患無所遁形?多地的回答是用“一個平臺”“一張地圖”賦能智慧監管,讓地下管線實現從“家底不清”到“一圖智管”的跨越,提升了城市數字化管理服務水平。
“推動城市治理風險清單管理試點,目前已歸集地下管網1700余公里、橋梁隧道384座,識別重大風險點1408個,形成‘風險一張圖’,實現‘一點一檔案、一險一管控’。”重慶市城管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重慶用“一個平臺”賦能智慧監管,讓治理耳聰目明。依托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整合公安、交通等部門2.9萬路視頻監控,接入2000余個物聯感知設備,實時監測橋隧、窨井蓋等設施的運行狀態。通過AI算法動態分析溫度、人流、氣象等69類風險因子,實現風險等級自動調整,預警信息實時派發。全市7家市級部門一起,建立管線數據匯集機制,統一數據標準,匯集11.2萬公里燃氣、供水、排水、油氣長輸四類管線數據,其中,中心城區6.2萬公里管線全部實現數字孿生,并疊加地表建筑、地形道路等信息,建成管線數字孿生地圖。同時,創新建立由市、區兩級城市運行安全辦公室統籌,22個部門協同,屬地街道、社區網格共同參與的聯動機制。制定“一類一案”應急預案和“一點一策”處置標準,明確風險巡查頻次、應急物資儲備等要求。讓市民轉角遇見守護、推門即是安心,獲得穩穩的安全感、幸福感。
除了在超大城市發揮關鍵作用,智能物聯感知設備也讓縣城的安全運行難題得到破解。在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充分運用智能物聯感知設備等技術,搭建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平臺,建立多部門聯動機制,強化管網運行監測。監測中心電子屏實時顯示燃氣、供水等設備狀態,一旦出現漏失、泄漏等隱患,系統立即報警。工作人員接到警報后,迅速分析危險源、人口交通等要素,并向主管部門及權屬單位推送風險報告。依托傳感器、通信、數據分析等技術,系統精準預警管線運行風險,降低事故損失。相關負責人介紹稱,為精準推進系統建設,臨沭縣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開展地下管線全面系統測量和市政基礎設施普查,并與新建設施同施工、同測量,實行動態更新,建立基礎數據庫,先后采集全域數據68.9平方公里,實景數據1447公里,涵蓋通信、燃氣、供暖、供水、污水以及供電等8大類,還原了4.5萬多個城市部件。在此基礎上,住房城鄉建設部門聯合國控集團及智慧供熱、供水等平臺,引進先進管理系統,建成地下管線信息數據庫,實現數據共享與動態更新,并免費向建設、施工單位開放查詢服務,減少盲目施工造成的管線破壞,達成“一張圖”安全運行管理目標。
來源: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