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持續推進農村水污染防治工作,為鞏固治理成果,防止問題反彈,運行維護工作是更加重要的環節。
目前,亳州市雖已印發《亳州市農村黑臭水體長效管護實施方案》,但各縣區大部分鄉鎮仍未有效落實,導致部分已完成治理的水體周邊秸稈、垃圾亂堆亂放,排污口“冒泡”等問題。
2024年12月初,亳州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市農業農村局、水利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對全市2021年—2024年期間已完成治理的1158條農村黑臭水體,隨機抽查214條,發現因長效管護落實不力,導致水體周邊垃圾、秸稈亂堆放,已治理排污口反彈等問題共計88個,嚴重影響亳州市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成效。
為此,亳州市結合實際情況,采取有力措施開展農村水環境綜合治理長效管護,不斷鞏固農村水環境治理成果,提升治理水平。
多元化資金籌措。亳州市農村水污染治理需要大量資金支持,為此,亳州政府積極爭取上級專項資金支持,加大對農村水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根據國家和省級相關政策,結合亳州市農村水污染治理實際需求,精心編制項目申報材料,積極申報中央和省級農村環境整治、水污染防治等專項資金項目,確保更多資金用于亳州市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黑臭水體治理等項目。
技術創新與適配。加強與科研機構合作,共同研發適合亳州農村的污水處理技術。亳州市針對全市農村污水的特點和治理需求,研發低成本、高效率、易維護的污水處理技術和設備。與合肥工業大學合作,開展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技術研究,研發出一種適合亳州農村的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該設備采用生物膜法和生態處理相結合的技術,具有處理效果好、運行成本低、維護簡單等優點,已在部分農村地區試點應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形成系統有效的部門合力。持續鞏固提升水環境治理成效,系統治理,以污染源頭管控為根本,建立農村水環境治理常態化跨部門協同機制,完善例會機制和專項行動機制,打通壁壘、強化協作,共同應對和解決河湖保護中遇到的重難點問題。完善信息共享機制,應用數字化系統,加強信息歸集和動態管理;健全流域治理,完善涉水聯防聯控,聯合相關部門加密“巡河、保潔、水質監測”三個頻率,精準掌握水體變化情況,發現存在污水偷排漏排、侵占河道水域或亂堆亂搭等行為,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和糾正或及時上報問題至相關部門,同時協同提出合理的精準治理方案。
建立健全常態管護機制。督促各縣區嚴格落實《亳州市農村黑臭水體治理長效管護機制實施方案》,建立健全已治理水體日常巡查管護和保潔機制,將完成整治的水體納入日常管護當中,定期開展巡查,及時清除水體漂浮物和沿岸垃圾,并對已完成的農村黑臭水體源頭治理、水體凈化、生態修復等設施進行常態化管護。定期開展水質監測,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同時,堅持管用結合,宜農則農、宜漁則漁,合理利用農村閑置水體和治理后的黑臭水體,推動農村水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推進農村黑臭水體從“長治久清”到“長制久清”。
強化宣傳引導與群眾參與。完善村民參與制度,在生活污水治理設計、選址和投資過程中,確保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管理權。同時,將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與管護要求納入村規民約,引導群眾積極參與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充分利用專業人士、群眾、新聞媒體、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等力量,加強全社會參與和監督力度,形成社會共識。不定期協同民間河長、志愿者和廣大群眾開展護河護水活動,參與人員應分工明確,對水面漂浮物、河岸垃圾、雜草等進行清理,同時加強對河道周邊環境的巡查和監管,宣傳保護水環境的理念,及時制止亂倒垃圾、排污等違法行為,共同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氛圍。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