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加快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促進鄉村生態振興的指導意見》,其中對重點流域(包括長江、黃河等重要江河湖泊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作出重要部署。筆者認為,做好重點流域生態保護修復是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關鍵支撐,對于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合理開發和保護利用資源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目前在推進重點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的過程中,仍面臨以下突出問題。 流域生態保護與農業生產方式轉型的協調問題。流域生態保護措施對農業用地和水資源使用提出了嚴格要求。例如,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政策強調“以水定地、以水定產”,推動地下水超采治理,促進深度節水控水。這就要求傳統農業向節水農業、有機農業等綠色模式轉型。此外,生態保護修復可能在短期內導致農業產量下降,增加農民經濟壓力,因此需要建立合理的補償機制和支持政策,幫助農民平穩過渡。
流域生態監測體系建設與數據應用存在短板。農業農村部門與生態監測部門之間缺乏統一的數據共享平臺和協同機制,各部門獨立建設監測網絡,導致監測職能交叉分割,形成“數據孤島”現象。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的覆蓋范圍和技術手段應用與快速擴張的管理需求不匹配,對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統籌治理等戰略任務的精細化支撐不夠。此外,各部門基于自身業務需求構建了不同指標體系,數據的碎片化和缺乏整合,造成監測指標重復,影響數據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流域新污染物治理面臨嚴峻挑戰。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產生的微塑料、內分泌干擾物、抗生素等新型污染物,通過多種途徑進入農業生產系統。這些新污染物具有持久性和生物累積性,降低土壤質量并通過食物鏈富集,與農業綠色轉型追求的優質、安全、綠色等生產目標相悖。同時,傳統農業生產過度使用農藥和規?;B殖中的抗生素濫用,導致抗藥性基因傳播;新污染物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的干擾,影響農田生態系統穩定性。新污染物的治理需要更高的技術投入和更復雜的處理工藝,增加了綠色轉型成本。
流域政策實施和利益補償機制等社會問題亟待解決。目前流域生態保護政策執行中存在區域協調不足、補償標準不合理等問題。政策制定過程中有時缺乏對基層實際情況的深入調研,導致部分政策措施與農戶生產實踐脫節;有些地方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存在“一刀切”現象,未能充分考慮區域差異性。綠色轉型帶來的增收效益與轉型成本之間存在明顯落差,現有生態補償和利益調節機制難以有效平衡各方利益。采用綠色生產方式往往需要更高的技術投入和更長的生產周期,而農產品市場尚未建立完善的優質優價機制,綠色產品溢價能力不足,導致農戶參與積極性不高。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小農戶在綠色轉型過程中面臨的技術、資金、市場等方面的約束更為突出,使得部分農戶陷入“不愿轉、不能轉、轉不起”的困境。
工作建議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建議加強重點流域生態保護與農業轉型的政策支持。制定優惠政策,鼓勵農民采用綠色農業技術,如提供補貼和稅收減免,以降低轉型成本。同時加強項目資金支持和金融投資,強化監管。應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民培訓,提高對生態農業的認識和實踐能力,引導經營主體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確保生態保護與農業生產協調發展。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和生態旅游等生態友好型產業,增加農民收入,減輕對傳統農業的依賴。
建議完善生態監測數據共享機制。加強農業農村部門與生態監測部門之間的溝通協作,打破部門壁壘,建立跨部門、跨區域的數據共享平臺,促進信息的互通與協作,增強生態治理的科學性。明確各部門在數據共享中的職責和權限,制定數據共享標準規范,確保數據的準確一致,加強數據安全管理與合規審查,健全數據共享合作機制與技術路徑,整合監測指標體系,避免指標重復沖突,提高數據科學性和實用性。同時,加強基于物聯網和大數據的生態監測系統建設,開發集成多種技術手段的監測系統,實現水質、土壤及生物多樣性實時監測預警,推廣遙感技術和人工智能分析應用,提升監測精度和效率,確保數據準確性與及時性。依據《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建設面向社會提供全方位數據服務的新型基礎設施,實現全國數據“一本賬”,支持數據有序流通和共享應用,為農業綠色轉型及各行業信息整合提供精準決策依據,助力產業升級和數字經濟發展。
建議構建新污染物綜合防控體系。建立農業投入品準入負面清單,嚴格管控高風險化學品使用,大力推廣生物農藥、有機肥等綠色替代品,從源頭減少新污染物的產生。加強農業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實施農田生態系統健康評估,推廣生態種養循環模式,通過發展生態農業提升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和農田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創新綠色農業生產技術,研發新型生物降解材料替代傳統農膜,開發高效低殘留農藥及其替代品,推廣水肥一體化、精準施藥等節約型技術,從生產過程降低新污染物的排放。通過構建源頭防控、過程管理、末端治理相結合的全鏈條治理體系,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綠色轉型。
建議健全重點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和政策落實保障體系。建立科學合理的流域生態補償標準,可結合區域生態服務功能價值、農戶實際損失和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制定差異化補償方案。完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建立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資金池。強化政策落地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避免“一刀切”,因地制宜制定實施方案。建立健全農產品優質優價機制,完善綠色農產品認證體系和市場營銷體系,提高綠色產品溢價能力。針對小農戶面臨的特殊困難,建立差異化扶持政策,在技術指導、資金支持、市場對接等方面給予重點幫扶。創新利益聯結機制,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讓農民共享生態保護紅利。加強部門協同和上下聯動,建立常態化的政策效果評估和動態調整機制,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見效。同時,加強政策宣傳解讀和示范引導,提高農民參與積極性,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流域生態保護和農業綠色轉型的良好氛圍。
作者單位:湖北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