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長江中下游地區自南向北進入梅雨期,自入梅以來,長江中下游及江淮等地頻遭強降雨侵襲。據氣象部門預測,6月28日至30日,黃淮南部、江漢、江淮、江南西部和北部及貴州、廣西北部等地有大到暴雨,部分地區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強降雨可能引發山洪、地質災害以及城鄉積澇和中小河流洪水等。
面對嚴峻的梅雨形勢,如何防范暴雨可能引發的城市內澇?記者專訪了河海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教授、水科學研究院長三角洪澇旱災害防御研究所所長高玉琴。

廣西桂林江河倒灌導致城市內澇積水
城市內澇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高玉琴分析,城市內澇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氣候變化導致極端降水事件發生頻率增加,短歷時、高強度的極端降水事件頻頻發生,給城市排水系統帶來了巨大壓力,甚至超出了原本城市排水系統的承受能力,導致城市內澇發生。其次,城市化快速發展,城區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不斷提升,導致城市熱島效應和雨導效應不斷凸顯。在熱島效應和雨導效應的雙重影響下,城市區域的大氣持水能力增加、穩定性變差,熱力環流加劇,導致城區更容易出現強降雨過程,且暴雨峰值更高、歷時更短。
此外,城市規模的迅猛擴張導致下墊面條件快速變化。大量硬化地面減少了雨水的自然滲透,增加了地表徑流量。同時,市區周邊的農田、林地、濕地等綠地被侵占,湖泊、河網等水體空間被填埋或改造,城市暴雨洪水的調蓄空間被縮減,增加了城市內澇的風險。最后,城市排水系統不夠完善也是導致內澇的重要原因。我國城市管網普及率低,且排水系統標準偏低,難以滿足極端降水期間的排水需求,致使內澇災害頻頻發生。
6月28日,國家防總辦公室、應急管理部繼續組織氣象、水利、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進行防汛專題聯合會商,視頻調度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黑龍江、重慶、貴州等重點省份防指,研判汛情發展趨勢,細化部署長江中下游、太湖及東北地區防汛救災工作。
會商指出,要緊盯山洪和地質災害、中小河流洪水、病險水庫度汛以及城市內澇等薄弱環節,警惕因長期強降雨導致土壤含水量飽和引發的地質災害,落實好預警和應急響應聯動、臨災預警“叫應”和跟蹤反饋機制,嚴格落實地質災害“隱患點+風險區”雙控要求,提前果斷轉移受威脅群眾,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
如何科學做好城市內澇防范? 為應對城市內澇,高玉琴建議,一方面要根據不同地區的防澇要求、暴雨發生頻率和強度重新制定排水系統的設計標準,處理好市政排水與水利排澇標準之間的銜接問題,提升城市排水系統的設計標準,并定期維護排水設施,保障暴雨期間排水系統的正常運行。
另一方面,在城市規劃中應充分考慮防洪排澇需求,為洪水預留行蓄滯洪通道及空間,并嚴防非法侵占。推廣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通過增加綠地、濕地、雨水花園等措施,提升城市地表的下滲和蓄滯能力。
最后,高玉琴指出,可以利用物聯網傳感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技術,進行實時監測和氣象預測,實現動態內澇風險評估,全面實現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目標,及時發布精準預報預警及衍生影響信息,制定詳細的科學調度方案和應急預案;同時,通過手機APP、短信、社交媒體、廣播等多渠道迅速發布預報預警信息,確保信息覆蓋全面,公眾及時知曉并采取預防措施,從而提高城市應對內澇災害的綜合能力,保障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持續強降雨下,不少地區采取措施防范應對城市內澇。譬如,四川成都96座下穿隧道安裝水位監測設備,一旦隧道路面出現積水,系統將精準、高效識別積水點位,自動分級報警,聯動交通信號燈、聲光報警器等,提醒車輛、行人禁止進入,并聯動泵站進行抽排水工作。黑龍江哈爾濱將實施十六道街雨水系統完善工程、馬家溝截流方渠(利材街—東灌泵站)排水系統完善工程、城區內澇點整治項目等8項工程,解決城市內澇問題。
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