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大地近日氣溫普降至零下十幾度,室外天寒地凍,位于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殷李村的香瓜大棚里溫暖如春,技術人員正在給香瓜掐蔓。
“沒想到喝上‘中水’后,香瓜長這么快!按這個生長速度,估計三月底就能上市,比市場上大批量的香瓜上市至少能提前二十幾天。”殷李村支部書記岳增洋喜滋滋地說。
過去,散布在殷李村周邊的幾處坑塘,水體黑臭,村民避之不及。近幾年,殷李村對散落坑塘清淤疏浚,將污水處理站處理后的中水注入坑塘作為生態補水,并以溝渠相連實現水體流通。一處處坑塘變清變美,不僅成了村民遛彎的好去處,還因水體營養豐富,成了種植戶、養殖戶的“團寵”。
“污水來源主要是淘米洗菜、洗衣做飯的生活廢水,經前期處理為中水后,再經過坑塘曝氣,就變成了營養度很高的熟水,能種藕能養魚,灌溉結出的香瓜又大又甜!”岳增洋說。
將黑臭水體與生活污水治理結合起來一體推進,是濟寧市深入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的“撒手锏”。
濟寧市地跨黃淮兩大流域,所轄南四湖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重要輸水干線和調蓄水庫,生態區位特殊,水生態保護責任重大。
近年來,濟寧市委、市政府將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作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重要舉措,錨定打造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濟寧樣板“一個目標”,全面構建“1533”治理體系,全市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取得新成效。目前,159處試點項目已全部完成治理任務。
整合部門力量,推進截污控源
聚焦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濟寧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會議研究部署。市級成立由分管副市長任組長,水務、生態環境、住建、農業農村等部門組成的專班,納入市政府工作報告、市對縣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強力推動工作落實。
為強化資金保障,濟寧市在中央、省級資金補助1.1億元的基礎上,通過市縣財政投入、政府專項債券、銀行貸款等方式累計配套資金1.8億元,充分保障項目建設。先后承辦2022年度山東省黃河流域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現場推進會、全國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工作推進會,總結成功經驗,鍛造“濟寧樣板”。
“截污控源是黑臭水體治理的第一步。”濟寧市生態環境局生態科負責人李承奎介紹,為全面切斷黑臭水體源頭,濟寧市積極整合多部門力量,統籌推進農村黑臭水體與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養殖業污染、農業面源污染“五位一體”治理,全力推進截污控源。
濟寧市將農村黑臭水體與生活污水治理同步規劃、同步實施,采取特許經營模式,全市一體化推進,杜絕農村生活污水污染。
與生活垃圾“一體治理”,把農村溝渠坑塘保潔納入城鄉環衛一體化,試點項目內水體新增保潔人員105名,實現常態化清理,杜絕生活垃圾污染。
與養殖糞污“一體治理”,投入資金7億元,建設9個國家級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制項目,建成畜禽糞污集中處理中心10處,1987家規模場、6855家專業戶全部配建處理設施,實現糞污收集處理、循環利用,杜絕養殖糞污污染。
與農業面源污染“一體治理”,投入3.15億元開展全域稻田退水綜合治理,大力發展綠色生態循環種養模式,全市化肥、農藥使用量分別較2020年減少5.7%、8.7%,秸稈、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分別達到96.8%、93.2%,杜絕農業面源污染。
創新“三種模式”,實施分類治理
污染源頭控住了,坑塘里的黑臭水體如何治理?對此,濟寧市以清淤疏浚、生態擴容、提高水體流動性為目標,統籌水生態修復、水資源利用、水環境打造,創新實踐生態宜居型、生態經濟型、生態清潔型三類治理模式。
“所謂生態宜居型模式,即對周邊空間寬闊、面積較大且地下水位較高的水體,布設水生植物、岸坡生態綠化,形成良好景觀效果,為附近村民提供水清、岸綠、景美的休閑場所。”濟寧市城鄉水務局供排水科負責人李寧介紹。
在金鄉縣徐樓村,幾處緊鄰的坑塘總面積達2500余平方米。當地投入約42萬元,通過清淤疏浚、開挖土方、新建調蓄閘等工程措施,打通3處坑塘、1條排水溝,連通村內村外水系,改善坑塘原有“死水”現象。
在此基礎上,深入開展生態治理,通過在坑塘內種植金魚藻、狐尾藻等水生植物,對溝渠岸坡采用生態袋進行固土美化,進一步改善水質、保護岸坡,真正實現了村內村外水系雙循環,讓水動起來、活起來、整體環境美起來。
對面積適中、無外源污染物、有養殖基礎的水體,則采用生態經濟型模式,通過種植水生植物、放養魚類,達到“以水養魚、以魚凈水”的效果,既還村民清澈水域,又調動村民保護水體的積極性。魚臺縣閆廟村投入64萬元,通過清淤、木樁支護、邊坡修整等方式,治理坑塘約6400平方米,將治理后的坑塘承包出去,用于發展集體經濟,預計增加村集體年收入2.4萬元。
對地勢低洼或離農田較近的水體,則采用生態清潔型模式,通過截污控源、清淤疏浚等措施,消除內源污染,維持水體及周邊環境,同時兼顧村莊防洪除澇及農田灌溉。

在泗水縣青龍莊村南側,有一處自然坑塘,水體顏色異常且透明度低于20CM,經排查確認為農村黑臭水體。當地投入36萬元,采取排除污水、清除底泥、草皮護坡、清理坑塘周邊垃圾等措施,治理坑塘面積約4300平方米,汛期可集蓄1.2萬余方雨水,為周邊農田提供9000余方灌溉水源。此外,還在水面安裝了太陽能曝氣機及生態浮島,維持水體凈化能力。
截至目前,濟寧市黑臭水體治理試點項目新建農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網43.83千米,污水收集池15座,污水處理站61座。按照水域面積和種植類型,鋪設生態護坡近9萬平方米,種植挺水植物1.87萬平方米,投加水生動物1.3萬公斤,布設生態浮島2.3萬平方米,曝氣增氧設備194臺,改造生態溝渠3800余米。
常態長效監管,確保長治久清
在嘉祥縣老僧堂鎮方官屯村坑塘周邊,安裝在四角的視頻監控24小時不間斷地守護著水體環境安全;在孟姑集鎮岳家蘇莊與袁莊結合處的坑塘邊,公益崗環境志愿者認真清理散落垃圾,避免污染水體。
嘉祥縣水務局副局長王新榮介紹:“我們在每一處坑塘都配套了太陽能曝氣設備,增加水氧含量,打造‘凈水、增氧、控藻’的多功能復合生態系統。同時,修建回流井,在陰雨天及夏季高溫天氣啟動運行,補充水體流通,促進水系循環,提升水體自凈能力。”
為強化監管保障,濟寧市堅持建管并重,從制度化、網格化、智慧化三個層面,建立長效閉環監管機制。制定全市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動態管理、長效管護等13項制度,全方位明確任務、壓實責任、提升管護水平
濟寧市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向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延伸,建立縣包鎮、鎮包村、村包坑塘(溝渠)的三級網格化包保機制,全市159處農村黑臭水體共落實鎮、村兩級坑塘長189名。安裝視頻監控,實時掌握水體情況。全面推行黑臭水體管護“二維碼”,通過手機掃碼,群眾可實現“碼上巡查”和問題訴求“一鍵通達”,及時受理解決反饋意見,群眾滿意率100%,確保農村黑臭水體治得好、管得住、長久清。
目前,濟寧市已打造黑臭水體治理生態宜居型模式39處、生態經濟型模式31處、生態清潔型模式89處,治理水域面積達59萬平方米。一處處“臭水坑”變身“清水塘”,黑臭水體“變廢為寶”,為群眾創造了“水清岸綠景美、人水和諧共生”的居住環境和休閑娛樂好去處,也為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生態振興注入了澎湃動能。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建立健全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群眾參與的長效管護機制,固化形成一套農村黑臭水體排查、治理、驗收、管護全過程監管制度標準,持續強化河湖長制向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延伸,全面提升黑臭水體排查治理和管護水平,讓水清岸綠的坑塘溝渠留在群眾身邊。”濟寧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山東省濟寧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王衛星對記者說。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