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糧倉文化創意產業園、東江夜游、水東街、桃花源……這幾年,市民們在不經意之間發現,在廣東省惠州市,與水有關的文旅目的地越來越多,可選擇的水文化娛樂模式正越來越豐富,傳統的休閑碧道建設,正在向更加繁榮的水經濟業態轉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惠州深入落實河湖長制、建設幸福河湖的決策部署,統籌推進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等各項任務,進一步壓實責任、創新思路,不斷強化制度、科技和隊伍支撐,河湖管理、治理、保護不斷取得新成效。
修復水生態 強化水資源保護與供給 近段時間,北方冷空氣席卷南方,惠州氣溫急轉直下,幾乎一夜入冬。冬季卻是修葺水利的重要時間,連日來,惠州各地掀起新一輪全社會參與河道清淤、冬修水利建設高潮。
在惠城區橫瀝鎮,當地黨員干部、村委委員及群眾450余人,對河道、農田水渠等淤堵進行了一場“大掃除”,通過把任務區分到村小組,把責任細化到農戶,形成村有村的責任渠、組有組的責任渠、戶有戶的責任渠的良好氛圍,有效增強了冬修水利統籌管理。
在仲愷區潼湖鎮赤崗村,當地干部群眾集中對筷子堤進行了雜草清除、河道淤泥清理工作,在大家齊心努力下,約800米的河道很快煥然一新。“筷子堤是人工水渠,此前兩岸亂搭建了很多雞棚、鴨棚,水生態環境很差。”潼湖鎮鎮長劉瑞清介紹,赤崗村是潼湖重點農業村,筷子堤是當地約3000畝農田的主要水渠。為補齊水利設施短板、改善人居環境,從去年底開始,當地便展開了筷子堤清理整治工作,“這次冬修水利,是對筷子堤河道的再次修復,全力備戰明年春耕。”
冬修水利是加強水利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大環境的重要內容。截至目前,惠州利用冬春時節開展水塘河道專項清淤,共清淤水塘26個,清淤農田灌溉排溝渠57條,清淤河道26條,清淤總量32.4萬立方米。
這是惠州強化水資源保護、不斷修復水生態的縮影。2023年以來,惠州持續推進河湖“清四亂”工作,強化水域岸線監管,并將河湖“四亂”整治納入市“百千萬工程”統籌調度。全年共整改銷號水利部發現的“四亂”問題113宗、省水利廳發現的“四亂”問題161宗。
當前,惠州正執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推進城市節水減排、工業節水減污、農業節水增效,節水成效顯著。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惠州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9平方公里,在省開展2022年度水土保持目標考核中,惠州獲優秀等次。
履職有成效 美麗河湖全民共治共享 “后來,我結婚、生子,東江河畔就成了我的家。”這是日前由水利部舉辦的“感悟最美家鄉河、以學促干建新功”活動上,來自惠州水文工作者李崇勇,作為東江沿線群眾代表發自肺腑的講述。
在第二屆“最美家鄉河”評選中,全國共有11條河流入選,流經惠州、注入獅子洋,哺育客家、廣府、潮汕三大文化族群的東江名列其中。作為一名新大灣區人、水文工作者和普通市民,李崇勇登臺講述了河流故事和兩岸百姓幸福生活,呈現了東江“鄉情的河、生態的河、安全的河、發展的河、文化的河、幸福的河”的水生態形象。
美麗水生態,有賴于全民共治,有利于全民共享。2023年以來,惠州堅持發揮頭雁效應,帶動各級河湖長履職盡責。作為惠州河湖長制工作第一責任人,惠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市總河長劉吉主動履行河湖長制領導職責,多次到東江流域巡查督導,調研西枝江水源水質保護情況,緊盯和推進全市各大洪排澇工程等項目建設。
在市級河湖長的示范帶動下,惠州全市各級河湖長把解決實際問題作為巡河湖的核心任務和必盡職責,不斷強化河湖監管手段,對河道管理采用無人機巡查、遙感巡查等先進技術手段,將每月整改情況及時通報,強化省市數據聯通、加密視頻監控布點。
不僅如此,作為河湖長制工作的有效補充,惠州還大力開展民間河長培訓,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幸福河湖建設。2023年以來,惠州積極開展“河小青”河湖保護專項志愿行動,建立2個護水志愿驛站,開展各類河湖保護主題活動1261場,60297人次青年志愿者參與,營造了“全民治水”濃厚氛圍。
值得一提的是,惠州在加強對河湖長監督考核的同時,還建立健全跨界合作機制,促進河湖管護跨地市合作和社會共治。
“2023年,我們積極協調東莞就石鼓水庫管理與保護、謝崗涌清漂保潔等跨界河湖問題基本達成一致意見,持續推動東江北干流惠州、廣州、東莞三市加強協作”惠州市河長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惠州、廣州、東莞三市就東江北干流治理已經建立市、縣、鎮三級聯動執法檢查工作機制,有效促進跨界河湖問題解決。
培育新業態 推動水經濟繁榮發展 在博羅園洲的東江之畔,承載著當地人歷史記憶的廢舊糧倉重新開放,經過改造后搖身一變,成為東江岸邊一處融合了創意美學的文化新地標,吸引著粵港澳大灣區眾多文藝青年前來參觀、打卡。
這處由舊糧倉、舊紡織廠改造的東江糧倉文化創意產業園,于2022年啟動建設。如今,這里被注入了現代科技、網絡傳媒、文化創意、夜經濟文旅潮墟等元素,成為東江水經濟、水文化振興的一個標志。
發展水經濟是對水文化的全新演繹方式,也是推動水文化可持續發展的載體。
以水興城、以水興業。作為一座水城融合共生的城市,江河湖海滋潤了惠州城市文化,賦予了惠州深厚的人文底蘊。近年來,惠州持續推進碧道建設,因地制宜發展水經濟,給予了水文化發展新動力。
數據顯示,自2020年以來,惠州全市已累計完成碧道建設201.91公里。在建設碧道的同時,惠州各地將碧道融入了文化符號,將碧道打造成為一處處全新的休閑散步景觀帶、健身康養場所、水上娛樂地標、文旅商業聚集地等。
比如,建在東江和西枝江交匯處的水東街,是惠州市創建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的縮影;全新建成開放的5公里桃花源環湖碧道,配套生態游泳場以及生態兒童浴場,讓夏日玩水和親子游樂多了新的去處。
“目前,桃花源、津頭湖漁家文化村、淡澳河流域綜合治理、東江夜游、金山湖公園水上科普游、鹿江樂園等6宗項目已納入市級水經濟試點項目。”惠州河長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惠州正積極探索水生態產品價值轉換機制,培育綠色水經濟新業態,不斷增強水利自身造血功能,為人民群眾提供更美好的水生態產品,促進水經濟健康發展。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