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先治水,水興方得城安。沱江流域作為四川省城鎮最集中、人口最密集、經濟實力最強的區域,以全省3.5%的水資源量和5.3%的幅員面積,承載著四川省27.4%的人口和32.1%的GDP(按全市域統計2022年度相關數據),潤澤了一方土地與萬千人民。但由于水資源開發強度過大,沱江也曾成為四川省乃至長江上游污染最嚴重的河流,治“沱”攻堅戰隨之打響。
2021年,沱江流域(內江—自貢—瀘州段)成功獲批全國第二批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試點流域,2022年,經四川省政府同意,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了《沱江流域(內江—自貢—瀘州段)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試點實施方案(2022—2024年)》,明確了水環境質量改善、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排污總量控制、生態保護修復、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等六類試點目標,提出了構建空間開發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匹配的格局、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推進沱江流域控源減污、提升水體自凈能力和生態系統功能、加強流域治理體制機制創新等5個方面重點任務,實施水資源綜合利用、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修復三類工程項目,力爭通過3年努力,沱江流域(內江—自貢—瀘州段)納入國家和省考核的監測斷面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比例達到100%,探索形成沱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模式,總結形成具有推廣價值的先進經驗和典型案例,為全省乃至全國推進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提供示范。通過項目實施,試點區域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治理能力持續提升,截至2023年10月,試點區域25個地表水國、省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水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升,污染物排放量持續減少,水生態得到有效保護,流域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作為內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長江上游綠色低碳發展先行區、西部開放樞紐聯動發展試驗區,目前沱江流域仍然存在經濟發展不充分,城鄉、區域、城鎮發展不平衡等問題。統籌發展和安全,以流域綜合治理守住安全底線,是事關沱江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為推動沱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支撐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用能需求,加快建成宜居宜業、充滿活力、富有魅力、幸福和諧的美麗沱江,本文通過研究沱江流域(內江—自貢—瀘州段)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試點路徑,總結地方成功經驗,立足沱江流域生態資源特點、土地利用現狀和產業發展方向,提出以下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建議:
以水環境綜合治理推動生態可持續發展。強化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開展小流域水污染治理、枯水期管控、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以及生態岸線建設,實現水清岸綠生態環境;實施河湖岸線保護修復,因地制宜建設人工濕地、草地、水源涵養林、河岸生態公益林、沿河植被緩沖帶和隔離帶等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工程,提高沿河生態系統穩定性,保護陸生生物多樣性,杜絕違背自然客觀規律,以生態修復之名行“違規取水”“挖湖造景”“違規占地”等違規違法之實,破壞原有水系自然生態功能;開展水生境保護修復,加強瀨溪河、鎮溪河、濛溪河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與管理,加強巖原鯉等重要水生生物“三場一通道”等關鍵生境的保護與修復,制定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保護水生生物多樣性。
以水環境綜合治理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深入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以安岳、榮縣、威遠等地為重點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推進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缺水地區因地制宜發展節水養殖、生態養殖,提升畜禽養殖現代化水平,全面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持續推進工業污染防治,強化工業廢水綜合治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綿竹市新市工業園區、自貢沿灘工業園區、瀘縣神仙橋化工園區等為重點,加快沿江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實現工業可持續發展;推動水環境綜合治理服務業發展,推動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營、提標改造、農村污水治理、河湖生態修復、黑臭水體治理、環保管家,助推服務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拓展生態價值轉化路徑,依托沱江流域山水林田湖優美自然風光、自然資源稟賦和古蜀文化、酒文化、井鹽文化等特色文化,打造沱江特色生態旅游格局,創新休閑娛樂、博物游學、生態農產品等多種類型生態產品,積極推進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EOD),支持沱江流域資陽段、釜溪河流域(威遠段)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及產業綠色轉型項目實施,探索流域新經濟增長點。
以水環境綜合治理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統籌實施水資源配置工程,大力推進水利設施建設,加大再生水等非常規水利用,推進成都、自貢、內江、資陽等缺水型城市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推進雨洪資源化利用,增強公眾環保意識,保障社會發展需求;推動城鄉污水、垃圾收集處置、供水設施等環保、水利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提升洪澇災害綜合防御能力,實施調蓄水庫建設、筑堤護岸、河道整治等工程措施及水情測報、洪水預報等非工程措施,增強洪澇災害綜合防御能力。因地制宜開展沿江生態景觀堤岸建設工程,堅持路、堤、景融合的生態建造理念,打造藍綠交織的生態安全沿江行洪堤防,維持社會穩定和諧;打造流域特色風貌,塑造各具特色的城市水生態風貌,增加親水濱水空間,實施百里生態景觀堤岸建設工程,打造生態景觀風貌突出、沿江景觀綠道聯通的生態景觀示范堤岸建設工程,繪就人水和諧新畫卷。
來源:中國經濟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