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秋雨連綿,一些城市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內澇。而常州近兩年雖面臨的短時強降雨比過去明顯增多,但城市的排水能力卻不斷增強,“建、管、養、搶”一體化提升城市抗澇能力,讓市區有效防范極端天氣下城市積水災害,保證了主城區市政道路、地道、隧道正常運行。今年5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全面啟動了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其中常州是22個試點城市中唯一一個排水領域的試點城市。作為江蘇省內唯一實現排水“源廠站網一體化”、“規建管養一體化”管理的城市,常州形成了“污水全收集、全處理、管網全覆蓋”,“污水管網低水位運行”等排水管理特色,污水管網低水位運行、韌性排水系統建設、黑臭水體治理等管理經驗吸引了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100多個城市學習借鑒。
城市排水 覆蓋654個小區 打通污水管養“最后一百米” “過去一到雨季,小區就污水橫流,進出都不方便。經過養護巡查人員疏通,如今不怕連續降雨了。”常州晉陵北苑小區的居民王阿姨欣喜地發現。今年8月,養護巡查人員在巡查中發現晉陵北苑小區內雨污水管道內垃圾堵塞嚴重,主動與物業溝通后決定立刻安排班組進行疏通工作。班組成員頂著高溫和惡臭,逢管必清,逢井必撈,得到了居民和物業的一致好評。
小區排查整治 像這樣脫胎換骨的小區不止一處。今年起,常州市排水管理處正式啟動小區排查整治,經過系統梳理,一份包含老舊小區、次新小區和新小區共654個小區、2500公里管網的名單出爐。此次項目設計服務周期長達3年,服務團隊保持在線、隨時待命,將對居住小區排水管網運行存在的功能性問題做到即發現即處理,保障持久通暢,真正做到打通常州居民生活污水管養的“最后一百米”。項目自6月底開工,6個施工單位目前已全面進駐天寧、鐘樓13個街道,依據管道積淤的輕重緩急和雨天積水情況合理制定施工計劃。至九月初,已經完成49個小區排水管道的全面清淤養護工作,共計清掏污水檢查井9300余座,雨水檢查井8000余座,雨水收水口15000余座,疏通污水管道約141km,雨水管道約120km,清撈污泥274.4余噸。在養護過程中,施工人員還分別對小區雨污水總排口,主干管及樓棟間支管井內積淤量進行了記錄,為后期科學養護積累數據。
排查整治 住建部近日印發《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及生活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長效機制建設工作經驗》,其中常州“強化管網運行維護保障”做法入選。經過三十年的勵精圖治,常州形成對2300多公里市政雨、污水管道、207座雨污水各類泵站、1900多個企業排水戶的排水設施管理,并對12條河道進行生態治理。
建成全方位“千里眼” 智慧排水防澇走下藍圖 9月12日,常州迎來新一輪降水,根據預報,當日夜里起,全市大雨到暴雨。當晚,通過排水防澇調度指揮平臺,常州市排水管理處工作人員緊盯智慧排水大屏,時刻關注著常州鐵路立交地道、龍城大道隧道和易淹易澇點等地監控視頻,密切防范可能出現的地道積水情況。同時,對管道液位數據信息、市河液位變化情況進行研判,指揮調度路面巡查、助排及應急隊伍人員奔赴各區域點位開展動態巡查和應急處置工作。
“這樣的大雨都在我們可控的范圍內。常州連續11年實施雨水設施能力提升工程,提高城市排水防澇設計標準,其中城市立交泵站排水能力提升至30年一遇標準。常州在全國率先運用排水管網低水位運行技術,留出管道空間可以從容應對強降雨導致的沖擊負荷。”常州市排水管理處的相關負責人表示,排水防澇監控調度指揮系統實現市區降雨雨量、河道水位、立交地道積水實時監測,視頻監控在線信息數據傳輸,泵站運行控制以及車輛裝備調度。同時統籌落實排水防澇規劃與海綿城市建設、城市更新改造,提升排水防澇綜合效果,2022年以來新增市政雨水管網45.2公里,充分發揮管網冗余及污水處理廠調蓄池作用,及時處理初期雨水,提高防汛能力。“我們還建立了管道養護質量‘兩級考核、三級管理’檢查考核機制,定期對所有排水管道進行管道測繪和視頻檢查,養護質量視頻抽檢率達15%。”
近日,由常州市住建局排水管理處申報的“常州市主城區內澇智慧化監測監管項目”取得新進展,常州向實現“可視、可感、可控、可預見”為特點的智慧化城市內澇防治體系又邁近一步。該項目是全市獲批的4個省首批城市更新試點項目之一,也是全省唯一一個以城鎮排水為主題內容的試點項目。常州市排水管理處在前期調研、系統分析的基礎上,選定龍城大道、龍江中路、青洋中路三面高架及南面運河合圍的常州市主城區約80平方公里范圍作為試點對象,實施城市內澇智慧化監測監管。當前,該項目已完成前期調研查勘工作,設定了41個城市敏感點和易淹澇點,為這些重要防御點加裝物聯監測設備,全面感知并分析監測區域范圍內的市政道路、地道隧道、低洼小區和下沉廣場等重要點位的排水工況,實現內澇風險點的常態化監測、監控、預警功能。與此同時,常州市排水管理處在科學理論與實踐經驗的支撐下,構建起常州主城區的排水防澇基礎模型,根據收集的氣象、水利等多元信息和歷史數據等進行智能分析預測,生成風險預警信息,實現各級各部門間的信息共享。
污水廠擴容“加速跑” 全面提升城市承載能力 今年8月,常州市江邊污水處理廠五期及污水資源化利用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增強城市承載力,改善城市人居環境。作為推進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生態中軸建設、節水型城市、低碳“無廢城市”和新能源之都建設的重點項目,江邊五期及污水資源化利用工程新增污水處理規模20萬噸/日及尾水資源化利用,污水處理出水標準按照地表水準IV類標準進行設計,污水處理峰值系數采用行業最高標準,確保污水處理能力和出水標準雙提升,同步建設600噸/日污泥厭氧消化綜合處理設施、光伏發電、水源熱泵、管網泵站等配套設施。
項目采用“光伏+”模式,充分利用污水廠構筑物上部空間,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開展光伏發電設計,總裝機容量達到15.7兆瓦,預計年節約電量1600萬度。按照“減量化、資源化”要求,在實現污水處理凈化的同時,對產生的污泥進行厭氧消化處理,采用“熱電聯產、自發自用”模式實現能源回收利用。將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尾水作為一種再生資源,大量回用于工業、市政等用水領域,可真正實現“一水多用”和“分質供水”,年節約水資源不低于1000萬噸。僅通過電能回收、熱能回收、中水回用等,可實現年碳減排3萬噸以上,相當于約10000輛汽車一年的碳排放量。預計2025年12月建成投運,建成后將成為江蘇省規模最大的城市污水處理廠,也是全省領先的低碳綠色綜合示范項目。
雨果曾說,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在這項“良心工程”上,常州市十多年來不遺余力堅持實干創新。議事苑觀察員獲悉,除了打通城市“毛細管”、建設監測“千里眼”、污水處理提質升級外,常州市還聯合聯合清華大學等高校院所,開展源頭溯源“指紋”技術;聯合國內知名院所、研究機構共同研發排水模型;多重防線將風險消滅在萌芽,努力實現“本質安全”,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持續提升城市基礎設施承載能力,污水處理廠、泵站、管網有保有和儲備安全冗余,不斷增強城市的韌性。高水平建設管理,江邊污水廠五期工程爭創“魯班獎”。水環境日益改善,水生態研究持續重點推進,水資源利用從收集處理污水到“把污水變成可以喝的水”,實現水資源利用全閉環。
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