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成渝地區擁有優質的水資源稟賦,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等為南北支流,形成縱橫交錯的網狀水系。水已成為成渝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和控制性要素。同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也承擔著保護長江上游和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使命責任。
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水安全保障規劃》《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國家級規劃陸續出臺,成渝地區水務環境發展有了明確的方向。如今,成渝地區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共同建設,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攜手跑出雙城速度。
統一標準:“一家人不說兩家話”
區域協同發展的難點之一在于,不同地區在生態環境標準、環境檢測體系、環境監管執法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給水務環境建設與治理帶來了很大的阻礙。
截至2023年5月,四川、重慶分別制定地方生態環境標準14項和30項,但兩地在標準體系結構、數量和污染物指標控制水平上存在較大差異。兩地生態環境標準主要集中在大氣、水生態環境保護領域,且多為污染物排放標準,缺少與之配套的生態環境管理技術規范類標準。兩地行業類別、經濟水平、環境容量等不盡相同,為統一標準帶來了影響。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統一環保標準,制定統一的環保標準編制技術規范。今年4月,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四川省生態環境廳聯合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環境標準編制規范》(“《編制規范》”),成為落實成渝地區生態共建、污染共治、環境共管,合力保護長江上游和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的重要支撐。
統一標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聽懂各地的方言”。了解各地各標準制定的原則、目標與實際的執行狀況,才能將“各地的方言”準確地“翻譯”為“普通話”。其次,在梳理各地各標準的共性與差異之上,用“普通話”制定統一的標準,保證合理匹配各地的能力與需求。最后,還需將“普通話”按需翻譯為“方言”,指導當地有效開展治理工作。
統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環境標準是推進區域聯建聯防聯控的重要基礎。《編制規范》不僅明確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環境標準的編制原則、編制程序、一般要素構成和編寫要求,還確定了標準類型及各類標準編制技術路線及主要內容。《編制規范》從管理和技術兩個方面統一了標準編制的要求,為成渝地區順利銜接、科學適用提供了可靠的指引。
國企當先:唱響成渝“雙城記”
“可以直接飲用的直飲水,試試看!”第五屆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西洽會”)上,重慶分質供水有限公司總經理姜源“現制現飲”,遞出一杯杯水,請在場觀眾品嘗。
得益于健康安全、使用便捷,重慶分質供水有限公司的管道直飲水工程正加快進入到學校、住宅小區、商業樓宇等場景,目前日供水規模約850噸,覆蓋20余萬人。
在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當中,國企是當之無愧的領頭羊。重慶市國資委與四川省國資委完善合作機制,推進重大項目,搭建合作平臺為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貢獻力量。
川渝兩省市國資委分別成立由主要負責人牽頭的工作機制,建立聯席會議制度、聯絡員等制度,互派干部掛職鍛煉,密切川渝國資國企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研究協調兩省市國企在項目實施、產業發展中的重點事項,推動項目落地見效、合作不斷深化。引導兩省市國企聚焦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四川省六大優勢產業和重慶市裝備制造、新能源等優勢產業,實施了一大批具有較強引領性、支撐性的重大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和公共服務類項目。
川渝高竹新區是全國目前唯一一個跨省級經濟區。重慶水務集團在重慶市城市管理局和重慶市住房城鄉建委指導幫助下,積極圍繞《川渝高竹新區總體方案》及新區規劃發展需求,協助制定相關規劃,并通過PPP、特許經營、EPC+O、項目股權合作等多種方式創新合作開發和投融資模式,以充分發揮川渝高竹新區政策、區位、體制機制優勢和重慶水務集團資金、技術、管理、人才綜合資源優勢,在水務環保領域建立長期共贏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通過雙方的戰略合作,將積極助推川渝高竹新區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發展樣板,并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
2023年,重慶、四川將聯合實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項目248個,總投資3.25萬億元。兩地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攜手邁向西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承擔起新的使命。
來源: 新華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