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改”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是有關產業空間的一次騰挪,更是關乎產業轉型升級、生態環境建設乃至城市能級提升的改革。7月7日上午,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鄧耀杰,市城管和執法局科長、市工改辦綜合執法組日常工作負責人彭進,小欖鎮綠金灣高端環保產業園董事總經理廖瑞斌博士,做客由市直機關工委、市委宣傳部主辦的《周五民聲直播室》節目,介紹了中山以“工改”為突破口推動水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工作的相關情況。
據介紹,中山低效工業園內部分高污染、高能耗、低產出企業工業廢水直排河涌等問題,是水污染的主要源頭之一。為切實解決水污染問題,中山在“工改”中采取三個“齊步走”方式,帶動黑臭水體治理,推動綠美中山建設。
首先,堅持一盤棋謀劃,推進“工改”與治水齊步走。“工改”之初,中山建立了市工改辦與市治水辦、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等部門的數據共享機制,實現了“工改”項目計劃和實施臺賬、工業集聚區工業用水及排水調查成果的數據共享;同時,舉各方之力核算“工改+治水”源頭減排的大氣污染物和水污染物指標,算好“工改”和水污染治理的“環保賬”,為推進“工改”工作、促進水污染治理奠定堅實基礎。
其次,堅決淘汰“散亂污”企業,推動服務和執法齊步走。例如,“工改”工作重點區域的設立,中山參考了治水辦確定的全市重點治理河涌范圍,同時在企業騰挪搬遷等方面給予重點關注,制定重點污染河涌、污水治理“一河一策、一企一策”,全力服務相關企業做好搬遷騰挪。
此外,中山嚴格落實企業準入標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環保發展齊步走,通過科學制定廠房建筑指標、嚴格拆除整理和招商引資標準、更加突出新招引企業科技和環保因素等方式,力推動十大現代主題產業園區建設,打造中山產業轉型升級、增資擴產的“龍頭”。
截至目前,中山對全市5037家涉水排污企業開展全覆蓋執法檢查,完成整治任務2075個,依法查處落后產能企業122家、違反環境法律法規企業11家。中山通過“工改”已拆除整理黑臭水體重點整治河涌區域內項目共306個,面積達7333.3畝。
下一步,中山將繼續嚴格產業準入標準,加強對落地企業污水處理、排放等指標剛性要求,全力推動園區產業低效變高效、污染變環保,通過“工改”重塑中山產業格局,助力江河安瀾、秀水長清。
來源:中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