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河湖是否健康,水生態“體檢報告”告訴您。近日,《2022年北京市水生態監測及健康評價報告》出爐,148個被監測水體全部處于健康和亞健康等級,其中,處于健康等級的水體占87.2%,較2021年增加兩個健康水體,全市水生態健康狀況總體良好,水生態系統持續改善。
據了解,自2009年開始,北京市在全國率先啟動了水生態監測及健康評價研究工作,在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城市景觀水體、水環境綜合整治水域設置水生態監測站點,收集水生態基礎數據。經過不斷完善,自2019年開始逐年發布《北京市水生態監測及健康評價報告》,在監測水生態系統的生境、生物、理化等指標的基礎上,分析評價水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及變化情況,為水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和數據支撐。
2022年,北京市共布設水生態監測站點166個,涉及水體148個,基本涵蓋全市主要水體及北京市第一批和第二批市級濕地目錄中的全部濕地。同時,利用遙感監測技術開展了全市有水河長、水面面積的動態監測。
除常規的理化指標外,水文人員還會對生境指標、大型水生植物、底棲動物、魚類等生物指標開展監測。
數據顯示,2022年,共監測到浮游植物457種,浮游動物337種,大型無脊椎底棲動物186種,大型水生維管束植物83種,魚類61種。與上年比,水生生物多樣性穩步提升。
“近年來,隨著水生態監測及健康評價的持續開展,水生態監測技術體系日臻完善,監測人員積極探索使用環境DNA檢測等先進技術,與傳統網捕法互為補充,提升水生態監測的科技水平。”北京市水務局水質水生態監測中心水生態監測評價科負責人劉波介紹,“比如技術人員進行水體取樣后,借助魚類排泄物、黏液等環境DNA進行魚類基因識別和檢測,有效提升了監測的準確性和監測效率。”
此外,2022年,北京市創新將AI技術運用于水鳥識別,完成了河湖鳥類AI智能識別自動監測站密云水庫1號站、官廳水庫1號站和六渡站的建設。運行期間,共拍攝圖片20000余張,已觀測并識別40余種鳥類,其中包括瀕危珍稀鳥類黑臉琵鷺。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