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生態環境部公布全國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顯示,2021年昭通水環境質量進入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前30、位列第29名;2022年位列第17名,同比提升12位,是云南省唯一進入前30名的州市;2023年一季度跨入前十行列、位列第9名。至此,昭通水環境質量在全國排名連續實現3個新跨越。
昭通市境內有大小河流393條,水生態修復、水污染防治和水環境保護不僅事關昭通人民用水安全和經濟發展,更關系到長江中下游水生態安全。
深化改革創新強內力,打好“智慧治水牌” 昭通市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為雙組長的河湖長制領導小組,設立市級河長制總督察、副總督察,落實督察推動。全市四級河長達3220名,近年來各級河湖長累計巡河巡庫43萬余次。在全省創新推出“一個U盤下達河長令”,僅2022年通過“一個U盤”交辦整改問題3462個,小小U盤成為治水利器。編制完成“一河一策”“一河一檔”、河流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河道采砂專項管理規劃,建成昭通市河長制及小水電站生態流量監控管理信息系統平臺,通過“河長通”巡河APP軟件可便捷查詢、管理境內各河流,打造治水“智慧大腦”。昭通市生態環境局建成“互聯網+數字環保”系統,全市有23家水環境重點排污單位接入在線監控系統,“環保電子警察”可全天候盯牢企業污染排放口,從源頭實時監控污染源,實現了污染源檔案、執法數據動態管理。
堅持統籌推進增動力,打好“精準治水牌” 昭通市以赤水河、金沙江、昭魯河、漁洞水庫等重點流域系統治理為重點,常態化開展河湖“清四亂”,引領全市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建成城市(縣城)生活污水處理廠17座、排水管網2075.54公里,生活污水處理率達98.4%。建成鄉鎮鎮區生活污水處理站82座,覆蓋鄉鎮77個,覆蓋率55.38%,建成配套管網597.55公里,集中處理率38.44%。初步探索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資源化利用6種模式,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38.38%。“一站一策”整治中小水電站共計324座;拆除赤水河流域17座小水電站并完成生態修復。累計治理石漠化面積118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5408.73平方公里。實施昭魯城市河網生態補水工程,補水7000萬方。完成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規范化建設,開展環境風險評估并形成風險源名錄,制定“一源一案”風險防控方案。19個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持續保持100%。強化工業廢水治理,完善工業園區“一園一檔”,開展昭陽、魯甸、水富3個省級工業園區水污染專項整治。
構建共護格局提效力,打好“系統治水牌” 昭通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一線調研督導,為碧水保衛戰把脈開方;市四套班子領導深入現場幫助解決難題;市級相關職能部門,加強匯報爭取、幫扶指導;各縣市區狠抓貫徹落實。在赤水河流域先后實施“九大攻堅行動”“六大行動”,流域內水更清、河更暢、岸更綠、魚更多、景更美、民更富。
昭通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并推動昭魯河石牛口斷面如期脫劣,禿尾河鳳凰閘、郭家河得卓灣2個斷面實現達標,扎西河兩合巖斷面由Ⅴ類改善至 Ⅳ類。曾被住建部、生態環境部掛牌督辦的昭陽城區東門小河、利濟河、禿尾河3條黑臭水體河流得到有效治理,昔日“垃圾河”“黑臭河”蛻變成生態河、景觀河。全市50個地表水斷面達標率96%,其中14個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達標率100%。配合推動云貴川三省建立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首輪3年補償期內昭通共獲得1.8億元補償資金;第二輪補協議已簽訂,期限延長至5年,補償標準每年提高到9000萬元。聚焦赤水河流域、昭魯河、漁洞水庫、金沙江等重點流域開展專項執法,嚴厲打擊違法排污、非法開采等環境違法行為。形成上下游相互監督、共同監管執法機制。
來源:云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