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廣東省中山市生態環境局開發的中山市入河排污口管理系統APP,已全面錄入了中山市入河排污口基本信息及圖片,并與廣東省入河排污口信息管理平臺實現數據同步,全市19671個入河排污口檔案信息實現了動態更新管理,有了可監測溯源的“身份證”信息。
水污染問題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作為陸源污染物進入環境水體的最后一道“閘口”,入河入海排污口(以下簡稱“排污口”)是打通水里和岸上的關鍵環節。記者了解到,自2021年起,中山市全面加強排污口監督管理,堅持抓源頭、抓根本,系統發力、分類推進、標本兼治,系統施策推進水污染治理工作。
技術引領,科學精準推進排污口排查溯源
排污口一頭連著江河湖海,一頭連著生產生活,是連接水里和岸上的重要節點。
“責任主體不明、事中事后監管不到位等問題長期存在,是排污口管理的‘中梗阻’。”中山市生態環境局水與海洋生態環境科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自2021年起,按照“有口皆查、應查盡查”要求,中山市采取“以無人機航測+無人船搭載側掃聲納+人工拉網式排查為主,公眾問詢等為輔”的排查方式,建立“天、地、水”一體化排查體系,全面摸清各類排污口的分布及數量、污水排放特征及排污單位基本情況等信息,為后續排污口精準整治奠定基礎。
2021年,中山已基本完成全市入河排污口的“排查、監測、溯源”工作,累計排查長度超過3000千米,共排查出入河排污口19671個。
2022年,針對難以分清責任主體入河排污口開展溯源35次,逐一明確入河排污口責任主體,切實解決排污口“找不著主”的問題;對89家重點工業企業開展溯源排查,共完成管網摸查218.5公里,管道潛望鏡(QV)檢測65公里,并將排查溯源成果下發至相關鎮街及企業,幫扶指導企業完善入河排污口設置。
信息化管理,智慧高效推進打通排污口管理堵點
“排污口是動態更新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監管。”中山市生態環境局水與海洋生態環境科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為破解以往排污口數量多、管理人員少、管理任務重的難題,中山市改變傳統的“人海”監管方式,向信息化管理借力。
2022年,中山市生態環境局開發出“中山市入河排污口管理系統”及APP,全面錄入了中山市入河排污口基本信息及圖片,讓每一個入河排污口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證”,實現了隨時隨地查詢入河排污口具體信息的功能。
有了“身份證”信息,一旦發現河道排放異常,就能通過調取排污口信息,及時追溯、倒查問題,為從源頭上監管污染物進入水體、推進水污染環境治理提供了信息支撐,也為深入開展重點排污口溯源,進一步細化排污口分類,落實責任、分類施策、系統治理提供了基礎。
記者從“中山市入河排污口管理系統”看到,系統設置了“排污口分布、排污口管理、統計分析、排污口修改記錄”等模塊,不僅能通過顏色標識區分入河排污口狀態,還可通過鎮街、收納水體、任務類型、整治狀態等條件篩選對應的排污口,一鍵導出排污口清單。
各鎮街核對排污口信息,在系統提交排污口信息修改申請和排污口整治佐證材料,中山市生態環境局逐一審核修改信息和整治材料,退回整治不到位的排污口,并隨機抽檢審核通過的排污口,現場檢查整治情況是否屬實。
APP還設置了“實時監控、地圖分布、任務統計、排口整治、排口審核”等模塊,展示了各鎮街排污口數量、類型和任務完成情況等信息,并具備定位、導航、提交審核等功能,可通過定位功能快速查看附近的排污口信息,通過導航功能到達排污口具體位置,通過提交審核功能直接在現場拍照上傳系統,為現場順利開展工作提供便利。通過“中山市入河排污口管理系統”及APP,隨時報告排污口整治工作進展,動態更新排污口情況,實現全方位信息化管理,大大提高排污口整治和監管工作效率。
河岸共治,水陸統籌推進排污口分類整治
中山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污染源、排污口和水體的監管不連貫,岸上和水里、陸地和海洋的管理未統籌,無法實現水污染防治全鏈條統一監管,是造成水污染防治工作未獲得顯著成效的一個成因。
針對這一問題,中山市堅持“水陸統籌,以水定岸”,以排污口分類整治為抓手,嘗試構建“受納水體—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單位”全過程監督管理體系,從源頭系統推動水生態環境治理,推進中山市治水一盤棋,保障中山市城污、農污、小區改造、工業區改造、農業面源治理、城市面源治理等“六污同治”治理成效,推動河岸水生態同治共美。
在2021年已完成全市入河(海)排污口排查、監測、溯源的工作基礎上,中山市2022年制定了《中山市入河排污口分類整治與銷號2022年實施方案》,按照全省入河(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要求,已完成176個問題排污口整治,整治完成率97.8%;對全市前期排查出的296個工業排污口、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污口、農業排口開展分類整治,整治完成率達55.56%。
建管并重,常態整改嚴格排污口監督管理
2022年度,中山市共出動494人(次)對全市不達標河流、劣V類河流入河排污口和5家入海排放工業企業進行現場監督檢查,累計發現問題431個,其中4單異常排污口均已完成整改;每季度對全市5個工業企業入海排污口開展水質監測,達標率100%;嚴格規范審核13個入河排污口設置申請,將其納入環境監管。
抓排污口這個“牛鼻子”,中山將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情況納入中山市環境保護責任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和水污染治理專項考核,加強組織領導、嚴格考核問責,以打通岸上和水里、陸地和海洋,加強相關單位對排污口監管,倒逼責任主體對排污口污染治理負責,有效管控污染物進入受納水體,助力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與此同時,中山市實施“河長+治水”,出臺《中山市河道管理辦法》,兩次簽發總河長令,修訂河長考核辦法,出臺水污染治理專項考核,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推動各級河長履職盡責。在日常巡查過程中,各級河長針對排污口設置不符合要求、標識牌缺失、廢污水亂排放、截污管道溢流、排污口整治不徹底等問題進行歸類整理,列出問題整改清單,提交給各相關責任單位進行整改。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