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臨沂市將海綿元素融入中心城區建設全過程,與社會、環境、人文等多重因素有機結合,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暖春時節,臨沂雕塑公園生機盎然,美不勝收的春日畫卷已展開。該公園園區占地面積636畝,綠化率達95%以上,綜合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進行海綿化改造,實現雨水的循環利用。
在情感園區、運動園區,臨沂雕塑公園建設綠地雨水滲透系統、下凹式綠地及低坡度的綠地。園區大部分綠地低于園區道路路沿石以下,既能夠回補地下水源,又有效實現雨水資源的調控與改善利用。
北部園區主要采取線性雨水收集系統,全長1.2公里的雨水收集系統向凌波湖收集。凌波湖面積達6000余平方米、蓄水量10000余立方米,湖水用于北部400余畝植物灌溉。同時,凌波湖水系的護岸按照生態要求設計,不僅提高雨水利用的效率,還有效凈化水質。
在植物觀賞園區,貫穿南北的花廊下均采用透水混凝土鋪設,有利于雨水的下滲回收和利用。地表徑流以較低流速經植草溝持留、植物過濾和滲透后,雨水徑流中的多數懸浮顆粒污染物和部分溶解態污染物得以有效去除,通過植草溝流向雨水花園。雨水花園不但能夠有效地進行雨水滲透,而且通過合理配置矮蒲葦、水蔥、香蒲等十余種水生植物,為昆蟲、鳥類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
在南部園區,園區建有5.2公里大型地漏凈化系統連接全園地下管網,對南部園區90%地表徑流進行回收,回收后流向南部3個蓄水池,蓄水總量超15000立方米。為了提高蓄水能力,加大景觀蓄水池的蓄存量,設計建設蓄水池時在適當的范圍內將池體溢流口調高,為雨季蓄水打下基礎,實現蓄積雨水的循環利用。
該公園還在中部建有下沉式廣場雨水蓄集系統,有效解決入口處15000平方米廣場雨天積水問題;在北部雪松林、南北停車場等處設置15000多平方米透水鋪裝;在南部園區建有1300平方米下沉式綠地、2032平方米雨水花園及2個濕塘,建立全園綠地雨水滲透系統。
作為“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海綿城市工程示范項目,項目建成后,整個臨沂雕塑公園園區每年收集、回用雨水量約20萬立方米,實現了防汛排澇、節水抗旱、修復水生態等目標,園區生態品質得到大幅提升,進一步提高了城市品質,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如今的臨沂,以群眾滿意為標尺,以生態宜居為基底,在城市建設中厚植“海綿城市”元素,為民建綠、為城留水,努力做到人在園中、水在城中,讓城市品質不斷升級,為親民、低碳、自然的生活再“加碼”,傳遞出濃濃的“幸福味道”。
來源:瑯琊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