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記者從江蘇省宜興市生態環境局了解到,該市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創下歷史最好紀錄:2022年,9條主要入湖河道全部達到總磷總氮約束目標,31個國省考斷面優Ⅲ率90.3%,達標率100%。
“多年來,宜興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持續加大生態建設投入,環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全面攻堅突出環境問題,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統籌推進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發展成效加快顯現,綠色低碳發展邁出堅定步伐。”宜興市委書記封曉春說。
科學治污改善水環境
地處蘇浙皖交界處的宜興,既是一座新興工業城,又是農業大市。多年來,工業污染物、農業污染物、生活污水的交叉污染曾困擾著這座江南文化歷史名城。
用宜興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孫列鋒的話來說:“宜興工業企業密度大,農業種植養殖面積廣,水網錯綜復雜,水治理難度大、國考省考要求高。”
宜興是如何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還城市青山綠水,再現江南水鄉美景的?
“治理水環境就像是治病,既要排毒,也要通過調理增強免疫力。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采取科學的方式,促進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孫列鋒說。
在宜興市委市政府領導看來,控源截污是治理水生態環境的關鍵環節。宜興通過“一口一策”把好入河排污口“閥門”,先后完成境內太湖流域46條入湖河道的入河排污口排查、監測和溯源工作,給2159個入河排污口上了“戶口”,完成了1492個入河排污口的整治工作,為水生態環境實施“點穴式”精準治污提供了基礎保障。
宜興還進行生態治水,通過“一圈一帶一區”水生態修復工程,完成滆湖、太湖清淤130萬立方米,以及滆湖保護區3萬畝養殖池塘退養,規劃建設太湖西岸10個濕地群落,打造東氿、團氿“水下森林”城市生態新亮點。
“2017年開始,我們縱深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提升攻堅行動,堅持陸上水上同步治理,采取建立河長制、集中管網村村通、統一分類排放、應用圍水處理、加速土地流轉、集中大戶耕種、生態修復濕地、構建生態綠廊等方式,有效控制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推動農業生產實現‘蝶變新生’。”宜興市新莊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副主任蔣歡說。
現代裝備技術織密“護水網”
5年來,宜興持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科學治水能力。
宜興完善督查制、問責制、專班專人,緊盯“重點戶”,持續加強整改,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提升企業排污治理能力,確保水環境問題不反彈、環保治理力度不下降、綠色安全生產底線不突破,讓生態、綠色、低碳、環保成為城市發展的主旋律。
5年來,宜興聚焦水質長效管理,全力織密治水護水網。為確保隨時掌握水質變化情況,該市對主要入湖河道進行自動和人工采樣監測,對百瀆港等增加人工巡視,并陸續將水體遙感、無人機等高科技裝備用于水環境治理中,建立起監測、管控、執法、治理一體化的管理體系。
宜興還打造了市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對河湖環境、污染源等實時采集數據進行監控分析,及時發現環境質量問題,對即將超標的站點或污染源開展超標預警,最大限度避免環境問題發生。
此外,宜興城市污水資源概念廠還聯合科研院校,組織專家集中攻關,解決了污水深度生物脫氮技術等難題。目前,該污水處理廠不但可以從污水、藍藻中提取出有機肥料,還實現了生物發電。
如今,宜興已建成200個美麗示范河湖,全方位打造出水系暢、水色清、水景美、水韻悠長的美麗河湖“宜興樣板”,讓人民群眾越來越多地享受到綠水青山帶來的幸福。“宜興全市上下始終以認真態度、較真精神、頂真作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奮力譜寫宜興現代化建設的綠色篇章。”封曉春說。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