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南方地區即將迎來一年中的雨季。雨季中的城市如何面臨雨水的考驗,成為各地需要考慮的問題。也因此,在今年一些城市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將海綿城市納入了建設范圍。
近日,《中國經營報》記者走訪了成都的海綿城市試驗平臺——活水公園,見證了雨水在城市路面的下滲、回收、再利用過程。與此同時,公園又服務于周邊市民的休閑娛樂,營造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圖景。
不過,海綿城市的建設和推廣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泛華集團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市政規劃設計院院長、高級工程師夏林軍告訴記者,現在大家對海綿城市的認識逐步到位,海綿城市現在從試點示范階段向快速建設階段過渡。但海綿城市的建設涉及整個城市水系統,需要在城市水生態系統上進行系統化布局。
落雨悄然入地 “這個地面由滲透磚、粗砂、土工布、碎石、自然地面構成,下方設置了雨水導流管道,小雨時雨水自然下滲,進入PP蓄水池。”成都活水公園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進入蓄水池的雨水可回收用作綠化澆灌、市政雜用、景觀用水、沖洗公廁等。
這位負責人在公園內的“海綿城市試驗平臺”為記者現場演示了滲透型地面的吸水效果。記者看到,在模擬下大雨5分鐘后,普通地板磚上明顯留有大片的積水,但透水地磚和碎石上面只保持濕潤狀態,基本見不到積水。據介紹,正是這樣的滲透型地面,在便利市民雨天出行的同時又為雨水回收利用提供了可能,城市路面也就擁有了更多的“呼吸”。
成都活水公園建成于1998年,位于成都市的府河河畔,占地約2.6萬平方米,是世界上第一座以水為主題的城市生態環境公園。2017年,按照海綿城市建設和水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活水公園進一步完善了雨水自然處理系統、生態河堤系統,并同活水公園峨眉山植物生態群落共同構成“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的大海綿城市系統。
除了“海綿型道路”,活水公園還有一套污水自然凈化系統。這個系統由厭氧池、水力雕塑、植物塘床、魚池和尾水回用等設施構建而成,沿著地勢由高往低順流而下,它每天能夠將400噸污水凈化到Ⅲ類水。整個系統也是公園景觀的一部分,在水力雕塑和魚池旁,不乏身穿漢服拍照的年輕人。據介紹,該系統從初次建成到現在的20多年間,從未出現運行故障,這里也成為不少科研機構的研究案例。
借由這些設施,活水公園成為海綿城市建設試驗平臺。究竟何為海綿城市?2022年4月住建部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明確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有關要求的通知》(以下簡稱“海綿20條”)給出了解釋:海綿城市建設應通過綜合措施,保護和利用城市自然山體、河湖濕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態空間,發揮建筑、道路、綠地、水系等對雨水的吸納和緩釋作用,提升城市蓄水、滲水和涵養水的能力,實現水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促進形成生態、安全、可持續的城市水循環系統。
系統化全域推進 “海綿20條”中要求,各地建設海綿城市要因地制宜,應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結合氣候地質條件、場地條件、規劃目標和指標、經濟技術合理性、公眾合理訴求等因素,靈活選取“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措施組合,增強雨水就地消納和滯蓄能力。
其實早在2015年,我國就開始了首批海綿城市試點建設。隨著技術的進步,現在各地對海綿城市的建設要求也越來越規范化。如今年2月,長春市發布了《長春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從規劃建設、運營維護、監督管理等方面進行規范,并提出了“建筑與小區建設應當因地制宜采取屋頂綠化、雨水調蓄與收集利用等措施,提升建筑與小區的雨水積存、滯蓄和利用水平”等詳細要求。
廣州市也明確提出,到2025年底,全市城市建成區45%以上的面積將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海綿城市建設面積已達70余平方公里的昆明,在今年還將開工建設26平方公里海綿城市。
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生態市政院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王家卓提醒,海綿城市建設是個系統工程,必須要堅持系統謀劃。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動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正確理解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十分關鍵。
所謂全域推進,就是以城市中心城區為主并適度考慮周邊匯水區域的完整性,在這個范圍內,所有新、改、擴建項目都要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的要求。所謂系統化推進,就是要統籌考慮藍綠灰設施的融合,統籌考慮雨水徑流從產生到排入受納水體的全過程,統籌考慮規劃建設管理各環節,以解決設防標準以內的暴雨內澇問題為導向,優化設施組合,合理布局各類設施,使其協同最優發揮作用,避免追求局部而忽視了整體效果,避免碎片化建設導致問題不能得到徹底解決。
劍指城市內澇 “海綿20條”中提到,海綿城市建設是緩解城市內澇的重要舉措之一,能夠有效應對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以內的強降雨,使城市在適應氣候變化、抵御暴雨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彈性”和“韌性”。那么,在現階段,海綿城市對防治城市內澇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成都活水公園負責人介紹,滲透磚和碎石能夠實現“小雨不濕腳,中雨不積水”的效果,但在大雨、暴雨的情況下,多余的雨水依然會排入市政管網。也就是說,單純的透水地面并不能徹底解決城市內澇的問題。王家卓也直言,海綿城市建設有利于緩解城市內澇問題、控制合流制溢流污染、削減分流制地區的雨水徑流污染,且有利于緩解缺水問題,“但海綿城市絕不是萬能的,比如海綿城市建設解決不了流域洪水問題,也不能做到下多大的雨都永遠不‘城市看海’。”
夏林軍表示,城市內澇是典型的城市病,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既有城市原有完整河流水系破壞尚未恢復的問題,又有大規模城市建設而城市排水設施不完善等問題。建設海綿城市絕不只有透水鋪裝,海綿城市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一是暢通城市河流水系,構建城市防洪安全;二是完善城市排水管道,確保城市雨水徑流安全輸送到河流水體中;三是在源頭建設海綿設施,進行蓄滯減排。綜合統籌各類設施提升城市防洪排澇安全。雖然現在一些城市還會出現局部“看海”的問題,但我們城市內澇點位、內澇面積、內澇頻率都已經在不斷減少和降低了。
“海綿20條”指出,海綿城市建設應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轉變,從以工程措施為主向生態措施與工程措施相融合轉變,避免將海綿城市建設簡單作為工程項目推進。
北京建筑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院長李俊奇同樣認為,對城市內澇防治而言,城市水利防洪+市政源頭減排、排水管渠、排澇除險+智慧預警與應急管理的“1+3+1”系統構件缺一不可。特別是對超過內澇防治標準的大暴雨、特大暴雨,還應通過建立智慧預警和應急管理體系來應對。城市水利防洪系統是確保城市洪澇安全的基石,要從流域的角度出發,對城市周邊和流經城市以及上下游及其支流河道進行系統梳理和達標整治。
不過,內澇防治也只是海綿城市的重要目標之一。李俊奇指出,海綿城市還有徑流污染控制、雨水收集利用、水環境生態改善等其他目標。要系統建立符合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現代城市雨水系統,堅定不移把海綿城市理念貫穿城市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采用“+海綿”思維,把海綿城市建設與城市更新、城市生態修復、城市內澇防治、韌性城市建設、綠—灰雨水設施碳減排有機結合,進一步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提高城市服務水平。
來源: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