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主要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技術措施,調節城市的雨水徑流,將城市建設成“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體”。臨沂市積極探索實踐把降水“蓄”起來,實現雨水調蓄、錯峰,減少內澇形成。
在青龍河治理工程中,臨沂市沿青龍河上中下游分別設置了3座調蓄池,調蓄總容積近5萬立方米。鑒于調蓄池覆蓋范圍位于中心城區老城區,土地資源緊缺,征地代價較高,臨沂市因地制宜,將調蓄池選址放在公共綠地下。
其中,1號調蓄池位于金雀山路及沂蒙路交會處,調蓄池總容積為3.3萬立方米;2號調蓄池位于陶然路與青龍河交會處,調蓄池總容積為0.42萬立方米;3號調蓄池位于清河北路與青龍河交會處,調蓄池總容積為1.20萬立方米。調蓄池的運行,配合其它海綿城市建設技術,幫助青龍河沿岸實現80%降雨場次無溢流的目標。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要求,積極建設海綿城市,提升城市品質。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為民建城的征程上,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未來必然會有更多的“海綿城市”元素融入臨沂城市建設,會有更多的“海綿城市”樣本在臨沂落地生根。
來源:魯南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