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風汛期,我市積水內澇治理經受“大考”。龍湖區高度重視積水點整治工作,各部門暢通協調聯動機制,積極探索,“對癥下藥”,用統籌的方式、系統的方法解決城市內澇問題,進一步完善管網建設,提高片區排水能力,讓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轄區55個城市內澇積水點經大力治理,今年以來經受多場連續降雨考驗,其中43個積水點積水時間及深度均有明顯改善,積水點整治初見成效。
近期汕頭高溫持續,暴雨陣陣。龍湖區昆侖山路(汕汾路-中陽大道)上,道路改造項目相關工作正在緊張有序開展。從天而降的雨水通過道路兩側設置的單篦、雙篦溢流式雨水口,快速流入地下排水管網、匯入附近河流,加速路面積水排干,有利于城市道路排澇,也有助于城市水體補水。
項目副經理袁經雙介紹,昆侖山路(汕汾路-中陽大道)改造工程全長約7.4公里,將改造為雙向6車道的城市主干路。結合道路升級改造,工程與沿線片區的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同步銜接,整體提升片區人居環境。截至今年5月初,昆侖山路項目累計完成沉砂池131座,單篦溢流式雨水口31座,雙篦溢流式雨水口53座。施工單位正抓緊在昆侖山路的人行道鋪設透水鋪裝、綠化帶建造下凹式綠地,建成后能減少徑流污染,進一步提高道路排水能力,減輕城市排水設施的負擔。
在近期的一輪強降水中,辛厝寮溝片區新津韶山路口、珠津工業區周邊道路未見明顯積水,經受住了考驗。以前,因地勢低洼,加之工業園區錯混接嚴重,辛厝寮溝淤積嚴重,這兩個點位幾乎逢雨必澇,給周邊群眾出行帶來很大不便。龍湖區對珠津工業區30處錯混接點實施改造,加快紅墳關線—上溪仔溝樣板河道工程建設,打開辛厝寮溝截污閘,同時,市排水公司在新津韶山路口雨水篦子之間設置連接排水管道,確保珠津工業區片區排水通暢。經多方共同努力,兩個積水點被成功消除。
“在今年5月份的一次強降雨過程中,各內澇點的積水時間及深度均有明顯改善,目前我區已消除積水點22個。”龍湖區代建中心主任陳曉純表示,去年我市向社會發布67個積水點整治措施及責任人后,龍湖區牽頭對鷗汀片區、辛厝寮片區以及三溝片區多個內澇點開展“一點一策”整治,在各級各部門齊心協力下,內澇整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該區還加強巡查維護,打通排水“堵點”,對木材廠泵站渠道進行清淤,對12條河道開展清漂、清淤、清障,保障排水通暢,并持續做好村居范圍內雨水篦子、排水管網等日常清疏管養維護,加強道路垃圾管理,防止排水通道淤塞。
陳曉純告訴記者,目前龍湖區內水系的內澇防治標準從10年一遇提升到20年一遇,區域內雨水管網的設計標準,將暴雨強度由1年一遇提升至不低于2~3年一遇。“十四五”該區將系統化推進區域海綿城市建設,統籌推進城市內澇治理,增加城市韌性,進一步提升城市生態環境和宜居環境。
來源:汕頭政務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