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平溪是浙江麗水境內重要水系之一,流域面積831平方公里,其中蓮都區境內224.5平方公里,宣平溪口省控斷面年平均水質達Ⅱ類以上。
然而,今年年初,一份預警函擺在大家面前:“宣平溪口省控斷面1月水質較上年同期下降2個類別,2月水質較上年同期下降1個類別,1—2月累計水質較上年同期下降2個類別。”到底到哪了出了問題?
水質檢測異常觸發預警,數字化手段精準溯源
“近年來,蓮都水環境質量總體在高位運行,但部分斷面水質波動現象時有發生,說明我們治水過程中存在一些短板。”麗水市生態環境局蓮都分局局長莫冠華表示,“我們依托數字化手段,可以精準溯源。”
觸發預警后,蓮都分局工作人員馬上開展水質監測分析。從系統內的監測數據看,總磷、高錳酸鹽、氨氮指標較去年同期升高。
在“環境質量在線監測與預警平臺”大屏上,記者看到,各點位的地表水自動監測站點信息鋪滿了屏幕,氨氮、總磷、總氮、PH值等9個水質指標變化分析趨勢圖一目了然。
“斷面水質數據每4小時上傳更新,得知預警后我們第一時間上系統檢查,可以及時分析原因,對癥下藥。”工作人員回憶,“流域內畜禽養殖行業、農業面源、農村污水等有可能造成上述指標變動。”
“生態監測網絡實時掌握水質狀況已經成為生態環境部門日常監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莫冠華介紹,“同時,我們舉一反三,對轄區內13個斷面進行了全面檢查,及時發現了7個水環境安全隱患問題。”
目前,蓮都投入資金1588萬元,建成地表水自動監測站13個,為智慧治水提供了硬核支撐。
制定“一點一策”治理方案,精準推動提升整改
為推動整改工作,蓮都區政府成立工作專班,從強化水質風險管控、加強涉河工程項目規范施工、加強流域畜禽養殖行業監管、強化農業面源管理、提升農村污水處理能力等措施入手,制定了“一點一策”治理方案,為精準開展宣平溪水質提升整改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畜禽養殖行業污染一直是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中的老問題,抓好流域周邊畜禽養殖污染整治,既是保障水質穩定的重要一環,更是解決環境信訪問題的重要抓手。
“當時,生態環境部門牽頭對流域內的畜禽養殖企業開展排查。”蓮都分局執法人員一邊摸著鼻子一邊回憶,“那個味道真是臭,殘留在衣服上的氣味好幾天沒有消除。”
執法人員利用無人機輔助現場執法,并對宣平溪沿岸的4家畜禽養殖企業逐一采集水質樣本。在排查過程中,發現一家規模養殖企業有偷排污水行為,執法人員立即對其立案查處,并責令企業立即整改。同時,主動開展幫扶工作,幫助該企業改造提升污水處理工藝,減少養殖污水污染外環境。
幫扶工作也卓有成效,在蓮都分局登記的信訪投訴記錄本上,記者欣喜地發現,分局二季度養殖污染投訴環比下降73%。
與此同時,區建設局加快推進污水處理廠提升改造工程,鄉鎮生活污水及部分養殖行業的污水納管已完成;區水利局全程督導上游小流域水利整治工程施工建設,減少施工對水質的影響;區農業農村局在養殖場污水轉運車安裝車載GPS,監督養殖廢水外運消納;屬地鄉鎮加大巡河力度,涉河工程規范施工……
堅持全流域一盤棋,護好一江清水向東流
“既要解決眼前問題,對癥下藥,又要著眼長遠,構建長效機制。”莫冠華介紹,“宣平溪斷面水質異常問題整改后,我們以此整治工作為樣板,堅持全流域一盤棋,舉一反三,形成‘巡查排查、發現問題、協調解決、跟蹤問效’的閉環管理機制。”
蓮都區從制度入手抓規范監管、科學研判,《蓮都區地表水斷面水質隱患專項排查行動方案》《蓮都區宣平溪流域農藥、化肥雙減工作方案》《蓮都區地表水預警研判工作機制》等一系列修改完善的規章制度已陸續出臺。這些制度將從源頭上改善環境質量、豐富環境治理手段、提高環境治理效率、節約環境治理成本,對隱患及苗頭性問題進行監督預警,有力推動了生態保護責任的落實落地,有效促進生態環保工作的深入開展。
蓮都區還積極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與新產業培育,以“生態+農業”推動實現生態富民。如在全區大力推廣應用“非接觸發酵床養豬零排放”新型養殖模式,實現無排放、無污染、無臭氣、降成本的“三無一降”生態養殖,相比傳統養殖生豬出欄時間縮短15天,飼養成本降低50元—100元/頭,達到生態保護和經濟效益雙贏目的。
目前,宣平溪口斷面7月水質檢測顯示,高錳酸鹽指數濃度為2.1mg/L,氨氮濃度為0.02mg/L,總磷濃度為0.07mg/L,較整改前的2月分別下降8.7%、90.9%、30%,整改成效顯著。宣平溪口斷面3—7月單月水質均達到Ⅱ類標準,穩定達到斷面水質要求。
來源:中國環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