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平原,更像一個盆地,地形封閉,僅東南處的九龍江打開了缺口。暑氣蒸騰時,漳州的生態圈似喝飽了水,暢快地呼吸吐納。
原來,漳州將海綿城市理念融入城市開發建設全過程,因地制宜把城市低洼地、易澇點、黑臭水體、臟亂差的城中村等,建成多個滯洪區公園,賦予雨水滯蓄及水源涵養功能,實現雨水在城市中自由遷移,打造可自我循環的“綠色海綿體”,將城市痛點變成發展亮點,告別“看海城市”歷史。
治理污水 黑臭水體變水清魚翔
“別看這幾個不起眼的鵝卵石和植被,等下了雨,湖水水位抬高,草坑被水淹沒,這就成了一座迷你的‘雨水花園’。”市風景園林中心總工室黃小梅指了指腳下幾個不起眼的小草坑,又望向不遠處的湖面說,“那還有魚翔淺底。”
今昔對比,讓黃小梅感嘆萬分,她剛從業時,西院湖還是另外一番景象。
作為海綿城市的示范案例,西院湖建設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城中村。地塊內分布魚塘、農田和養豬場,黑臭垃圾成堆,村民生活及生產污水任意排放,并通過魚塘、農田等流入三湘江,對水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晴天,坑塘缺少自然水源補充,水質惡化;雨天,污水未經凈化排入河道。”市住建局城市建設科副科長陳英平說,不僅如此,雨水難以下滲涵養地下水,導致硬化路面大量吸熱,加劇了城市熱感。
2017年,漳州結合西院湖片區棚戶區改造工作,實施排水管網梳理完善及排水單元雨污分流達標建設,確保污水不入河。在解決片區污水排放的問題后,進一步引入活水,打通堵點,才能實現水清魚翔。
西院湖片區屬于市區三大流域之一的三湘江流域,南側緊鄰九龍江西溪江堤,堵點所在的三湘江康山溪河段便是一大施工突破口。為解決河段淤泥堵塞,施工方將狹窄的河道拓寬為湖體,自然輸入活水,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先后放養10余種水體生物,種植20多種水生植物,移栽30多種喬木,以此提升水體凈化能力。之后,通過三湘江引水泵站將九龍江水引入西院湖湖體進行凈化和過濾,保障下游三湘江水質。
“通過源頭治水、控源截污、標本兼治的治水方針,漳州內河水質實現了實質性轉變提升。”陳英平介紹,經過近幾年的綜合治理,市區10條共計40公里黑臭水體消除率達100%,城市建成區易澇點基本消除。
因形就勢,污澇同治。漳州就此引入海綿城市概念,并出臺《漳州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實施意見》《漳州市關于加強海綿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漳州市海綿城市建設方案設計導則(試行)》等一系列行業指導文件,形成規劃、設計、建設、驗收、監督考核全過程、全鏈條海綿城市建設管控機制。
調蓄澇水 完善蓄排水平衡體系
完善蓄排平衡的排澇體系,是海綿城市建設的關鍵。
作為漳州海綿城市的指導專家,中規院高級工程師吳志強緊盯“綠色海綿體”的調蓄澇水功能,重點分析優化城市排水防澇系統,通過源頭海綿設施、節點調蓄水體的構建,實現雨水的自然消納。
“由于受地面高程限制,西院湖片區內的澇水極易受到外江頂托,造成排水不暢,排澇能力僅達3~5年一遇。”吳志強認為,因形就勢,恢復保留現狀洼地并改造為具有調蓄功能的滯洪區公園,可以同時具備水利、生態、休閑三大功能。
2019年,西院湖公園落成。規劃建設總用地面積約380畝,建設調蓄水體面積約190畝,實現調蓄容積10.9萬立方米。配合后續排澇泵站建設,可將排澇標準提升至20年一遇。
觀察滯洪區公園的剖面圖可以看出,公園地勢低于周邊區域。降水時,雨水迅速匯流至公園綠地中,降低城市內澇風險。“雨水在經過凈化后排放至景觀水體,通過生態河道及時排放至外江水系,保障城市排水安全。”黃小梅說。
在西院湖公園內,“海綿”一詞貫穿到底。園中地面采用的透水鋪裝猶如一塊塊小海綿,當雨水到來時快速下滲,避免形成路面積水;草坪中暗藏著下凹綠地,可以存儲部分雨水,并讓雨水下滲,涵養地下水;河道前的自然駁岸能減緩雨水的排放速度,初步過濾凈化雨水,減少排入河道的雨水徑流污染,從源頭實現雨水減量、污染減排。
“海綿城市的建設減少了地表徑流,通過自然滲透,實現降水入地、蒸發,再形成降雨的過程。”吳志強介紹,根據漳州市的年降雨情況,若地塊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70%以上,可以實現23.2毫米以下的降雨不外排,實現源頭雨水減量、污染減排,緩解城市內澇。目前,漳州已建成6座滯洪區公園,調蓄容積達170萬立方米。
降水有了去處,自然不會內澇。但儲存在海綿里的水,是否另作他用?
回用雨水 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
海綿里的水都去哪兒了?
在市海綿城市建設示范館門前矗立著4支古色古香的手壓式汲水器,按壓汲水器出水,水即刻從“海綿地”里出來。“這里的水,便是地下海綿里收集的水。”講解員帶領小朋友近距離感受海綿城市建設理念。
像西院湖這樣的巨型海綿體,不但要能蓄水凈水,還要能回水用水。“滯洪區公園滯留雨水在湖體中凈化后,經提升泵房并入公園綠化澆灌系統,替代自來水進行日常綠化澆灌。”陳英平介紹,西院湖每年實現雨水資源化利用量約為1.6萬噸,有效減少自來水用量,提升節水城市建設內涵。
城市海綿的建設,不僅包含湖體、河道、公園,漳州還強調保留農田林地這樣的原生態海綿。
“保留像荔枝海、香蕉海、水仙花海這樣具有經濟屬性的農業用地,讓山體水分自然下滲,本身就是一塊巨大的海綿。”吳志強說,利用農田林地原有耕作小道建設綠道慢行系統,輔以必要的透水鋪裝、生態植草溝、下凹式綠地等,能夠有效凸顯雨水滯蓄及水源涵養功能,讓水資源利用最大化。
自漳州規劃建設海綿城市以來,累計新增滯洪區水域3820畝、城市公園4650畝。今年,市人大常委會還將《漳州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辦法》納入2022年立法計劃,用法治護航持續探索海綿城市建設。
來源:東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