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看海,馬路劃船,人行道游泳……每逢汛期或梅雨季,總有這些 " 奇異 " 的景觀現象。武漢是一座 " 飄 " 在水上的城市," 武漢暴雨 " 常常登上熱搜,內澇防治一直是該市的重點工作," 海綿城市 " 便是源頭減排的重要舉措之一。
作為一項新興的城市生態概念,新建城區往往是 " 海綿城市 " 工程較易普及的區域。從王家墩機場改建而來,由泛海控股主要建設的武漢中央商務區,也就有了更為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雖然武漢中央商務區總體規劃的提出早于 " 海綿城市 " 概念,但泛海基于對城市功能的洞察而做的高標準前瞻規劃,使武漢中央商務區在多方面都事實上達到了 " 海綿城市 " 所要求的技術標準。
武漢 CBD 內的排水系統采用了當時少見的雨污分流設計:雨水和污水各用一條管道輸送、排放或后續處理。使雨水可通過雨水管網、經簡單過濾后直接排到河道,而污水則需要收集后送至污水處理廠,水質達標后才可以排放,從而兼顧了城市排水系統的效率與環保。
然而,對于預防城市內澇而言,僅排水在特殊時期遠遠不夠。在武漢中央商務區前身尚為王家墩機場的時代,由于機場偏高的地面,硬化度較高的跑道,以及開闊的空間,區域內積水內澇的風險及危害都不算高。但在確定為城市核心的 CBD 時代,完全變樣的城市面貌使得武漢中央商務區必須直面地下水位較高,且汛期雨量較大,積水排放困難的內澇風險。
正因如此,早在規劃之初,泛海便在整個區域的最南側規劃一個人工湖,也就是現在的 " 夢澤湖 "。除去作為城市綠肺,為都市人提供觀景與休閑的好去處之外,還有一個不為人所知的重要作用,就是武漢 CBD 汛期排澇的調節器。夢澤湖也因此成為 " 海綿城市 " 實現城市雨水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絕佳范例。盡管沒有江湖的活水引入,夢澤湖卻基本不需要進行人工補水,其湖水的主要來源,除了自然降雨,以及部分地下水的自然滲透補充外,主要就是周邊的市政管道收集的雨水。
實際上,泛海控股對于 " 海綿城市 " 的超前規劃與設計還體現在諸多方面。比如夢澤湖旁高達 438 米的武漢中心,即是一座現代化的超高層商務樓宇,也是一座立體雨水收集器。武漢中心獨特的外形具有雨水導流功能,可以將相當比例的建筑外立面雨水收集起來:一方面,這些雨水可以成為大樓空調系統冷水循環用水,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市政管道最終排放到近旁的夢澤湖中,成為湖水的補充。而對于夢澤湖覆蓋不到的武漢 CBD 北部區域,泛海也做了獨立的雨水收集循環小系統規劃,使之成為 CBD" 海綿城市 " 整體的補充部分。
可以說,以夢澤湖為核心工程的武漢 CBD" 海綿工程 " 項目,是城市水資源管理的一次成功實踐。據介紹,泛海武漢中央商務區還將聯合科研機構、企業等社會力量,深入探索研究創新,有效助力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
來源:樂居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