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從7月5號開始,本市經歷了一輪持續兩天的強降雨天氣過程,中心城區平均降雨量41.5毫米,最大降雨量75毫米,是入汛以來全市經歷的最強一次降雨過程。由于處置得當、反應迅速,不僅中心城區主干道路沒有出現長時間積水,市民生活也沒有受到太大影響。來聽記者吳昱濱、孫博的報道:
昨天早上七點半,城市的早高峰如期而至。雖然降雨仍在持續,但城市主干道上,并沒有積水。很多人擔心的擁堵,也沒有出現。市民魏女士說:
(錄音:夜里時感覺雨挺大的,以為早上上班時怎么也得有點積水,沒想到還挺好,說實話有點意外。)
從7月5號晚上九點左右開始,本市普遍降雨。在6號凌晨,降雨強度達到最大。位于本市和平區的中國大戲院地區,由于地處老舊城區,排水管網和設施相對老舊,所以排水能力不強。在歷年的降雨中,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積水。不過,在昨天的降雨中,這里并沒有出現積水。排水一所運行管理部部長宋毅表示:
(錄音:這里去年進行了工程改造,將原來的合流管道變成了雨污分流管道,新建了一條直徑1米5的雨水管道,直接排入大沽北路雨水泵站。第二個就是去年投用的先鋒河調蓄池發揮了作用,這個調蓄池容量6萬立方米,能夠進一步緩解降雨過程中排水管網的水位壓力,加快排水速度。)
除了排水設施的改造和提升,更加完備的應急預案也是提升排水速度的關鍵。位于河東區的東風地道是本市16個易積水地道之一,由于地形所限,缺乏獨立的排水出路,需要經過兩次提壓,才能在四公里外的泵站排出積水。因此,在歷年強降雨中,這里幾乎都是河東區乃至全市最后退水的地道,去年,最長積水時間甚至一度達到5個小時。在這次強降雨天氣下,河東區累計降雨量81毫米,達到大暴雨等級,東風地道雖然也出現了因積水導致的斷交,但持續時間只有不到一個小時。市排水四所副所長何津偉介紹說:
(錄音:因為兩側是花壇綠地,一下雨把泥沙和雜物會沖到底下去。我們的預案,除了搶險隊和移動泵車以外,還專門有4個潛水的工人,拿著專業的工具,隨時再把雜物給撈走,因為以前就出現這個問題,所以吸取經驗。)
近一周來,本市連續遭遇多場強降雨天氣,與前幾場類似,這次的降雨過程依然呈現出短時降雨強度大和時空分布不均的特點。因此,降雨前,排管部門嚴格落實“一低兩騰空”的要求,盡最大可能降低河道和管道的水位,留出足夠的調蓄空間。同時,在降雨出現后,通過調度指揮系統,防汛力量也實現了更為合理的調配。市排管中心調度科科長趙國鈺說:
(錄音:從防汛搶險力量的調度和分配上,針對不同強度,合理調度。向河北區派出了5支增援的防汛搶險隊,上路打井,架泵強排。對河東區增派兩支防汛搶險隊伍,同時再增加兩臺套這種大型的移動泵車,加快退水。)
據了解,在昨天的降雨過程中,本市中心城區主干道路,一度也出現了14處地道斷交和9個地區積水。不過截至昨天凌晨四點,積水全都退凈。之后,直到昨天中午降雨過程最終結束,也再沒出現積水的情況。
來源: 天津海河傳媒中心廣播新聞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