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密云水庫迎來大批候鳥,千余只鳥兒在水庫區域覓食、嬉戲。謝占東攝
2022年,隨著閘門開啟,密云水庫以5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向下游進行生態補水。水流奔騰,帶來的不只是首都水源保護地的勃勃生機,也是一條保水富民的美麗河湖建設新路徑。
當年修建密云水庫是為了防洪防澇,現在它作為北京重要的地表飲用水源地、水資源戰略儲備基地,已成為無價之寶。從“九龍治水”到“一龍管水”;從“一般管理”到“科技保水”;從“本地保護”到“區域共治”,是在保護好密云水庫上下的真功夫。多年來,密云水庫水質穩定保持地表水Ⅱ類并持續向好,達到國家飲用水水源地水質要求,這也是北京市在保護密云水庫上交出的靚麗答卷。
打破限制,建立立體保水機制 1960年,20.6萬建設者迎難而上,建成密云水庫,創造了“一年攔洪,兩年建成”的奇跡。密云水庫在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密云水庫的管理涉及多部門多領域,如何利用好合力,成為保護密云水庫破題的關鍵。
“2018年以前,多部門在密云水庫各自執法,僅靠各個部門單打獨斗,沒有形成整體的執法合力。”密云水庫綜合執法大隊黨組書記、大隊長宇興評介紹。
如何創新管理體系,讓多部門形成合力?2018年北京市政府打破市區、部門界限,在全國率先實現特定區域綜合性執法,批準成立了密云水庫綜合執法大隊,集中行使區級生態環境局、城管執法局、農業農村局3個部門131項行政處罰權。
不僅如此,推行網格化管理也是治水“秘訣”之一。將密云水庫一級保護區273平方公里劃分為160個保水網格,網格化管理與河長制相結合,消除監管盲區。庫區內實行全封閉管理,建設305公里圍網。打造智能監控系統,布設394個監控點位、1個指揮中心和8個分控中心,進行24小時監控,建立手工監測與自動監測相結合的全方位監測體系。
為打破行政區劃,實現流域聯保聯治,2018年,京冀兩地政府簽訂了《密云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養區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按照“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原則,促進流域水生態環境整體改善與水資源保護。3年來,北京市共支持張承地區補償資金9.5億元,在水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節水保水等方面開展了百余個項目,上游來水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標準,總氮濃度呈總體下降趨勢,進一步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
為將密云水庫上游入境河流水環境風險降至最低,2020年9月,密云區政府組織召開密云水庫上游流域“兩市三區”(河北省承德市、張家口市,北京市懷柔區、延慶區、密云區)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工作會議。五地政府主要領導聯合簽發了《密云水庫上游流域“兩市三區”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合作協議》《密云水庫流域“十四五”時期生態保護工作要點》等文件材料。
“‘兩市三區’建立了跨界水體聯合監測、聯合執法、工作會商交流機制和應急聯動等多方面協作機制,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匯水區流域系統治理,用實際行動共同守護好‘無價之寶’密云水庫。”北京市密云區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環境綜合執法大隊隊長張艷介紹。
終結鐵礦開采,實施生態恢復治理 密云區鐵礦資源豐富,這里不僅有著北京超9成的鐵礦,還曾建有5家鐵礦開采企業。然而,長期的鐵礦開采給當地留下了巨大露天礦坑的“傷痕”。為實施水源保護工程,清潔庫區環境,2020年末,密云再次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對境內最后兩家鐵礦企業全部進行了關停。同年,北京市境內的鐵礦開采歷史宣告終結。
曾經熱鬧的礦井選礦機的轟鳴聲戛然而止,新的綠色生機在蓬勃發展。早在關停之前,5家礦山企業就分別按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實施了一批生態恢復治理工程。
近年來,密云水庫實施“退耕禁種、養殖退養、庫中島修復、礦山退出、涵養林建設”工程。退出庫區155米高程以下10.4萬畝土地耕種;清退畜禽165萬頭(只)、魚池623畝,拆除圈舍190萬平方米;清理庫區內94個庫中島,清退生產經營活動。關停5家礦山企業以及水庫周邊110家企業;實施自然生態修復,建設8.5萬公頃水源涵養林,林木覆蓋率達90%。
隨著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區域內野生動植物資源日漸豐富,密云水庫濕地被列入國家重要濕地名錄。2022年,密云水庫管理處工作人員在密云水庫潮河流域觀測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城有水則秀、居有水則靈,水源保護還水庫以清潔,也“喚醒”了北京這座古老城市的“靈氣”。
發揮山水優勢,保水又富民 如何在保護中謀求發展,讓保護環境的人能受益?隨著“兩山”理論轉化的深入,密云走出了一條保水富民的新路。
在北京密云馮家峪鎮附近的一面懸崖峭壁上,掛著許多木箱。“這里養殖的是中國本土蜜蜂——中華蜜蜂。我是土生土長的密云人,二十多年前為了保護水庫搬遷,幾年前再次回到家鄉就是因為它。”北京保峪嶺養蜂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郭小力指著懸崖上的木箱說。
中華蜜蜂,因養殖數量稀少,被稱為“蜜蜂中的大熊貓”。馮家峪鎮南臨密云水庫,自然資源豐富,有突出的蜜源基礎。馮家峪山場面積占275642畝,耕地面積僅6727畝,農民之前飽受山多地少的環境限制。2017年,馮家峪鎮建成中華蜂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合作社在馮家峪鎮建成北京最大的中華蜜蜂崖壁蜂場。同年全鎮59戶低收入戶開始嘗試中華蜜蜂養殖,目前已發展到180余戶,社員遍布馮家峪鎮各村。
越來越多的蜂農享受到了“峰旅融合”新模式帶來的“新甜頭”。養蜂項目的發展,改變了過去村民經濟來源單一的局面,有的家庭年收入最多時達十幾萬元。“環境與養蜂是相輔相成的,如今水更清了,人也富起來了。”郭小力說。
繁育蜜蜂不僅是馮家峪鎮的新嘗試。近年來,密云區不斷推進蜂產業規模化發展,目前全區蜂群總量占北京市的44%。依托蜜粉源植物資源,帶動全區362戶低收入農戶通過養蜂實現“脫低致富”。養蜂脫低模式作為典型經驗在全國推廣。
近年來,密云以“特色蜜、水庫魚、環湖糧、山區果、平原菜”為重點,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同時,依托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密云園,打造“三區三園一基地”,培育發展“生態+科技健康產業”。借鑒古北水鎮等地的旅游產業,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不斷豐富旅游新業態,逐步形成產業發展與“兩山”轉化融合模式。2021年,密云區194個集體經濟薄弱村中,有105個村年經營性收入超過10萬元。
“保水”是密云人刻在骨子里的印記,如今,“生態富民”更成為了密云人的熱詞。讓好山好水發揮優勢,讓日子越過越紅火,密云正努力實現綠色發展與生態富民齊頭并進。
來源:中國環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