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洲河干流燕川橋段。
城市因水而美,產業因水而興,百姓因水而樂。
近年來,深圳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聚焦聚力水污染防治攻堅,推動水環境實現歷史性、根本性、整體性好轉,讓綠色成為了深圳高質量發展的鮮亮底色,頻頻被社會各界點贊。
生態文明建設沒有止境。在過去幾年治水的基礎上,今年的深圳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我市將推動水環境治理向“全面達優”邁進,完善河湖長制,推進污水集中收集率和進廠生化需氧量濃度“雙提升”。一幅治水興水為人民、治水成果人人享的美麗畫卷,在鵬城愈發絢麗多彩。
河長領治,全民治水氛圍全面形成 我市雖是經濟、產業、人口大市,但空間、資源、環境容量小,僅1997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載了2000多萬實際管理人口和產出3萬億元以上的GDP,水污染問題一度十分突出,打贏水污染防治攻堅戰任務艱巨、意義重大。
深圳市委、市政府堅持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十六字”治水思路作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武器,把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作為打好打贏水污染治理攻堅戰和生態文明建設持久戰的重要抓手。市委主要領導擔任市總河長、茅洲河市級河長,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市副總河長、深圳河市級河長,其他市領導分別擔任觀瀾河、龍崗河、大沙河、坪山河等其他主要河道市級河長,區、街道主要領導分別擔任轄區最重要河流(段)的河長。目前,全市共有市、區、街道、社區四級河長1023名,湖長837名。
在治水攻堅戰中,各區各部門積極行動起來,水務部門總牽頭,全體水務人迎難而上,日夜兼程,做到“水不清,不鳴金,河不凈,不收兵”;生態環境部門以斷面水質達標倒逼水污染治理,持續對310條河流420個斷面實施“一周一測”“兩周一排名”,促進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形成市區上下聯動、部門協作、各司其職、共同發力、齊抓共管的治水格局。
治水不僅是政府的事,也關乎每一個市民的生活環境、身心健康。經過多年的努力,社會共治的良好氛圍已經全面形成。深圳設立了志愿者河長學院和“民間河長”,目前已有民間河長150余名、志愿者河長700余名、“河小二”10萬余名,常態化開展護水巡河,政府河長、民間河長、志愿者河長與廣大市民良性互動,形成了全民愛水護水的濃厚氛圍。為進一步支持和壯大民間河長隊伍,規范民間河長管理,我市出臺了《深圳市民間河長管理辦法》,明確民間河長權利與義務,規范民間河長招募、管理、監督等機制。同時,為激發民間河長愛河護河熱情,表彰先進、樹立典型,每年開展“河你在一起”最美民間河長評選,選出10位“最美民間河長”。接下來,市、區河長辦將組織民間河長業務培訓,進一步提升民間河長履職能力,共同為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而努力。
全面達優,水環境治理邁入新階段 5月中旬,在布吉水質凈化廠三期施工現場,250余名特區建工集團工人加班加點推進場平、屋面填土等收尾工作。該工程于2020年3月開始施工,經過19個月奮戰,于2021年10月30日通水,出水水質主要指標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準Ⅳ類標準,計劃今年6月竣工驗收,有效改善布吉河水環境、提高深圳河流域污水處理能力,服務吉華、布吉和南灣街道丹竹頭片區25.1平方公里約110萬人。
“十三五”期間,深圳補齊了建市40年來的水環境基礎設施歷史欠賬,水環境質量實現根本性好轉。2019年,深圳在全國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全市159個黑臭水體、1467個小微黑臭水體全部不黑不臭,被國務院辦公廳評為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明顯的5個城市之一,并獲評國家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2020年榮膺“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2018-2020年連續三年在省河湖長制工作考核中獲得優秀等次,2020年河湖長制工作獲國務院督查激勵。2021年,全市一級支流消除劣Ⅴ類水體,全市21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均達到考核標準及以上,地表水水質優良率首次超過90%。
雖然深圳的水環境治理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需要清醒看到的是,當前的水環境質量距離先行示范要求仍有很大差距。
為此,深圳市提出要全力推動水環境治理從“治污”向“提質”轉變,從“全面消黑”向“全面達優”邁進,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2022年,計劃新增污水處理能力62.8萬噸/日,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85%,建管并重,全面落實生活污水收集處理“雙轉變、雙提升”的工作體系,實現國控、省控河流斷面全年平均水質達到考核要求,優良水體長度不斷提升。
對照全年工作目標,深圳市水務局制定了全市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細化38項具體任務,開展79項水污染治理工程項目,重點攻堅茅洲河共和村斷面、深圳河河口斷面、強化降雨溢流污染治理和水質凈化廠BOD濃度等四項工作。
人水和諧,拓展更多更好親水空間 “五一”小長假,茅洲河燕羅濕地公園游人絡繹不絕。兩岸微風習習,遠處水鳥翱翔,美不勝收。
茅洲河是深圳第一大河,也曾經是廣東省水質最差的一條河,被稱為“深圳臉上的一道疤”。經過近幾年的綜合整治,茅洲河全流域水環境質量穩步提升,流域內44條黑臭水體、304個小微黑臭水體已于2019年全面消除黑臭。昔日的“黑臭河”,華麗轉身成為“景觀河”。茅洲河入選生態環境部“2021年美麗河湖提名案例”和省第二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十大范例。2020年7月,曾外遷的深圳市水上運動訓練中心又回到了茅洲河畔,停辦多年的龍舟賽也重新開賽。
日益提升的水環境,應該為民所用,為民所享。深圳市水務局正在對接“山海連城”計劃,協同構建“一脊一帶二十廊”城市生態脈絡,推動河、湖、近海等濱水空間成為廣大市民的“休閑公園”“文化樂園”,讓市民親水、樂水,分享治水成果。目前,全市已累計建成碧道330公里,茅洲河、大沙河、福田河等一批河流成為城市新的靚麗風景線和深受市民喜愛的網紅打卡地。
此外,深圳還將以碧道建設為抓手,借治水之力促進濱水空間服務城市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城水相融、人水和諧:倒逼產業布局優化,通過高標準高質量建設碧道,提高濱水休閑觀光、文化旅游、水上運動、健康康養等相關產業發展效能,推動形成“碧道+”產業群落和水上運動產業帶;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堅持把治水與城中村、舊工業區、舊廠房等城市更新、土地整備和綜合整治緊密結合,通過整理沿河兩岸的土地,提升低效無效的空間,優化城市發展空間布局。
深圳水環境治理正在加速邁入“全面達優”新階段。深圳市水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下一階段,該局將統籌推進碧道建設,加快建設水生態修復工程,積極推進水務設施融入城市實現濱水空間開放共享,奮力譜寫河湖安瀾、秀水長清、城水相融、人水和諧的幸福圖景,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來源: 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