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因此,建設美麗中國需要全面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正確處理好政府、市場、社會三者之間關系,努力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社會管理、國家治理的全過程。
建設生態政府,強化公共權威導向功能
環境保護是政府的重要職責。生態型政府就是要將生態治理上升為政府的核心職能,保證政府能夠有效履行如下幾方面生態管理職責:
加強綠色財稅體系建設,提高宏觀經濟調控能力。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完善生態經濟體系,通過完善財源建設,建立穩定的財政收入增長機制。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完善生態環保財力轉移支付,優先支持重點環保項目,并積極探索“資金橫向轉移”補償模式,統籌規劃邊際成本收益和環境保護公平性,切實增強政府在環境資源領域的公共管理職能。積極穩妥開征環境稅,以當地污染性企業的產量為稅基,因地制宜采取定額稅率,多舉措嚴格征管,堅持專款專用,充分發揮稅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調節作用。
嚴格執法,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依法治理軌道。提高環境違法成本,消除環境違法收益,通過加大處罰力度,減少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對經濟發展的危害。加大環境執法建設投入,規范環境執法程序,提高環境執法水平,保證環境執法的客觀、公正、高效。加強資源環境法治文化宣傳,激勵社會公眾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強化企業對資源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意識,充分發揮新聞媒介的輿論監督作用,積極推動環境保護法律制度嚴格落實。
完善激勵機制,建立科學的生態績效評價體系。以細化環境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為基礎,實施內外考核相結合,積極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推進評價主體多元化,加強對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工程項目的環境風險評估力度。強化政府生態績效評價職能,加大績效評價與單位等級評定、領導成員業績考核、干部選拔任用結合的力度,促進行政干部、公務員考核科學化。建立政府績效評價結果公開制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工作,鼓勵開展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創建活動,形成正向激勵與良性循環。
建設生態市場,倡導經濟生態化和生態經濟化
各級政府要積極探索發展生態經濟的新路子,把生態產業和低碳產業作為新的技術制高點和經濟增長點,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和增長方式。
激活資本市場,積極拓寬生態建設投融資渠道。著重培育資源市場、開放生產要素市場,使資源資本化、生態資本化,促使環境要素的價格能夠真正反映其稀缺程度。建立健全生態投融資和營運機制,在充分發揮公共財政職能作用的同時,探索市場化的投融資方式,積極引導企業資金、社會資金投入生態環保領域,給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多元化的資金投入。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孵化器功能,將科技含量高、節能減排效果好、市場前景廣闊的項目推向市場,培育和造就一批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型骨干企業。在不降低上市準入條件的前提下,為低碳企業建立公開發行和上市的綠色通道,提高低碳經濟板塊在資本市場的比重。
建立環境資源產權制度,促進環境外部成本內部化。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有利于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資源價格體系,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充分體現資源經營者權益。統籌各種資源稅費和環境稅費改革,重構資源稅費和環境稅費體系,加快資源行業市場結構改革,降低中間環節成本。通過合理利用價格管控手段,建立以市場優化配置、政府適度干預的資源性產品價格調控機制,提高資源性產品價格、降低再生資源價格、提高廢棄物排放成本,建立起有利于資源節約使用、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格體系。
完善排污權交易市場,促進產業經濟生態化改造。加強排污權交易市場體系建設,明確排污權交易制度的法律地位,借鑒我國排污權交易試點經驗,建立國內碳交易市場,促進國內碳排放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積極發展碳金融市場,通過節約集約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倡導生態產業模式、在上下游“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形成生態責任與經濟效益相匹配的生態鏈關系,把產業活動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影響置于生態系統物質能量的總交換過程中,實現產業活動與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建設生態社會,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是一項社會公共事業,要在推進社會管理中建設生態文明,真正做到生態文明建設服務群眾、依靠群眾。
完善公眾參與機制,強化環境保護社會監督。政府在制定社會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和政策時應當充分考慮生態環境因素,積極構建多方參與的政策制定機制,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充分保證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決權和監督權,切實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制定和完善關于環境保護非政府組織(NGO)的法律法規體系,加大對環保NGO的扶持力度,搭建政府與環保NGO的對話平臺。加強環境信息披露,實行政府主動公開與申請公開相結合的雙向公開制度,推行環境法律政策公開、建設項目公開、環境質量公開以及企業產品環保信息公開,通過信息資源均衡真正解決發展中的環境問題。
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助力生態文明建設。企業應當切實履行環保主體責任,增強環境保護意識、環境風險意識、環境道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嚴格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主動接受公眾和社會監督,積極支持環保公益事業,樹立現代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切實把環境保護作為生產經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循環經濟,深化污染防治,減少污染排放,努力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互利共贏。
改善城鄉生態環境,打造宜居城市和美麗鄉村。堅持可持續的城鎮化發展理念,強化規劃引導,科學確定城市規模,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加強綜合管理,建設特色鮮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資源節約、生態良好的城鎮體系,全面提升城市建設質量和水平。中心城市規劃建設要突出各具特色的生態文化定位和風格,加強城區及周邊生態系統和自然景觀保護,建設多層次的城鎮綠地體系,綜合整治城市內河、內湖環境,恢復生態和景觀功能。要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大力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建設清潔家園、清潔水源、清潔田園,切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