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生活污水時,傳統的污泥厭氧處理技術除了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建設污泥消化裝置外,還需要投入大量配套處理設施。盡管如此,厭氧處理后的剩余污泥還需要通過其它技術進行再處理,同時,產生的消化液化學厭氧量濃度很高,會加大處理成本。特別是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含砂量較高,有機質含量比歐美國家低,污泥的可生化性差,消化設備運行的穩定性、沼氣產率等指標普遍達不到處理要求標準。所以,國外普遍使用的污泥消化技術在我國難以推廣和普及。
為了更好的處理城市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湖南農業大學、中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專家和博士站聯合組成課題組,以界面微電子轉移理論為基礎,經過近兩年的攻關,研發出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可控濕法聚沉法處理污水廠污泥新技術”。這項技術于2009年通過了湖南省科技廳鑒定,并在長沙市第一污水處理廠建成示范工程。示范工程由湖南湘牛污泥深度處理有限公司建立,對日處理兩萬噸污水產生的剩余污泥進行處理。
經過一年的示范運行,這項產業化成果技術優勢明顯,剩余污泥在常態下進一步深度脫水至含水率50%以下,遠低于現行其他污水處理廠污泥含水率在78%~83%的現狀。處理后的污泥病毒體和菌群消亡、重金屬離子固化、污泥臭度降為1度以下,達到了國家衛生填埋標準。污泥經過處理后,穩定性提高、不返熔、不吸水膨脹,燃燒值達2000大卡/千克,經復合配方可作磚廠和水泥廠中熱值煤的替代物。這項技術的成功運用,為城市污水處理的成本降低和正常運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