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吳淞工業區集中了全市10%的污染大戶,煙粉塵排放量占全市排放量的29.4%。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吳淞工業區環境綜合整治實施六年——<REC>
上海市吳淞工業區是上海最大的冶金、建材和有色金屬的老工業基地,曾為上海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由于歷史原因,區內集中了全市10%的污染大戶,企業工藝技術落后,生產設備陳舊,污染排放量大,煙粉塵排放量占全市排放量的29.4%,加上布局不合理,市政基礎設施嚴重不足,以煙粉塵和二氧化硫為主要特征的大氣污染十分突出,成為上海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長期以來,居民要求治理的呼聲強烈,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受到了嚴重制約。
上海市委、市政府針對區域環境與發展突出的矛盾,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規劃指導、機制推進、政策保障的工作模式,從2000年至2005年,全面實施了吳淞工業區環境綜合整治,實現了“用地布局合理、市政基礎
設施完善、產業結構和生產工藝優化、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的規劃整治目標,有力推進了地區環境、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實現攻堅性規劃整治目標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吳淞工業區環境綜合整治實施六年來,共調整關停了污染嚴重的17家企業和40條生產線,完成了43項企業污染就地治理項目。
吳淞工業區對全部150臺燃煤鍋爐進行了整治,其中,經產業結構調整關停了51臺,經實施集中供熱拔除了47臺,完成脫硫15臺,實施清潔能源替代37臺;完成了12家水環境重點監管企業排污口規范化整治和172家企事業單位的雨污水分流改造、污水納管集中處理;完成了規劃“三橫二縱”共17.52公里主干道路的建設任務、9.51公里河道的整治任務和37條無名支路、31戶堆場、26家碼頭的揚塵污染整治任務,完善了工業區內市政基礎設施;基本建成了工業區環境監測系統;同時,搬遷了1400多戶居民,妥善分流安置了因企業和生產線關停下崗的25669名職工。
較整治前,工業煙粉塵減少了16130噸,降幅為81.7%;二氧化硫減少了4560噸,降幅為39.5%;工業廢水減少了8150萬噸,降幅為66.8%,廢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石油類、氨氮排放量分別下降了71.9%、57.0%和64.7%。
區域降塵量從整治前的22.0噸/平方公里·月降低到2005年的13.5噸/平方公里·月,改善了38.6%;二氧化硫年均值從整治前的0.084毫克/立方米降低到2005年的0.068毫克/立方米,改善了19.0%;經整治過的河道水質消除了黑臭;綠地率從整治前的2.8%增加到了2005年的21.2%,綠化覆蓋率達到26%,隨著后續增綠工作的完成,將使綠地率進一步提高到27.8%,綠化覆蓋率達到32.8%,是整治前的10倍,達到了國內同類工業區的先進水平。
吳淞工業區主要企業2005年生產總值已達到316億元,是1999年的2.7倍,而企業萬元產值綜合能耗由1999年的1.91噸標煤下降到2005年0.8噸標煤,降幅為58.1%;2005年萬元產值排放煙粉塵1.12公斤、二氧化硫2.17公斤、廢水12.57噸,分別較1999年削減了93.1%、88.2%和87.5%。
同時,廠群矛盾得到了有效緩解,區域發展更和諧。根據網上調查、問卷調查和蓋洛普咨詢有限公司專業調查結果,吳淞地區居民對工業區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和環境質量改善的滿意率達到了90%以上。
建立工業區環境綜合整治模式
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人大、政協監督的推動下,各方面思想高度統一,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吳淞工業區環境綜合整治取得成功的關鍵。
上海市委、市政府全面推進吳淞工業區環境綜合整治。1998年10月,市政府成立了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啟動整治工作。于2000年10月下發了《上海市吳淞工業區環境綜合整治規劃》和《上海市吳淞工業區環境綜合整治實施計劃綱要》兩個指導性文件,明確了以優化冶金、限制化工、淘汰建材為原則,以技術升級為重點,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實施環境經濟雙贏戰略的指導思想,并將吳淞工業區環境綜合整治列為上海市第一、第二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的重點工作。#p#分頁標題#e#
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在調研、動員和現場視察中明確了“爭取在第十個五年計劃中解決,力求大見成效”;必須“齊心協力,堅持目標不動搖”;“整治
目標必須實現,環境質量必須有實質性提高”,“為全市工業區環境綜合整治提供示范”等一系列指示要求。人大、政協定期聽取吳淞工業區環境整治情況,對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環境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開展整治工作的視察調研和督促檢查,加快推動了重點整治工作的進程。
“吳淞辦”認真履行組織、協調、督促職能;市發展改革委、市經委、市環保局、市水務局等有關部門加大了政策配套、協調推進和項目支持力度;寶山區政府積極推進區域環境整治和環境管理長效機制建設;有關企業特別是寶鋼集團、華誼集團等,從區域環境、經濟協調的大局和自身可持續發展出發,關停了一批污染企業和生產線,加大了技術升級和污染治理力度;當地居民和關停企業職工充分理解和支持整治工作,積極配合做好搬遷和分流工作。
政策清晰 條塊結合
確立了以“一套規劃、一套政策、一套組織協調推進機制”為核心的工業區環境綜合整治推進模式,使整治要求具體化,政策措施清晰化,推進實施組織化,做到條塊結合,上下聯動,這是吳淞工業區環境綜合整治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整治規劃》和《實施綱要》提出了立足于促進地區環境經濟雙贏和社會和諧的整治指導思想和目標,明確了環境質量、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污染源達標排放及污染治理等一系列控制性指標,確定了一系列綜合整治措施,成為實施環境綜合整治的行動綱領。
配合《整治規劃》和《實施綱要》,市政府還同時出臺了《上海市吳淞工業區環境綜合整治配套政策實施意見》。一方面,加大了財政政策支持力度。專門建立了28.54億元的吳淞工業區環境綜合整治基金,落實了15.99億元的項目建設資金,使財政政策性支持資金達到44.53億元,主要用于污染治理、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居民動遷和下崗人員安置補貼等,對解決工業區的歷史遺留問題、推動整治規劃的實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充分發揮了企業的積極性。在進一步明確整治項目享受相關產業調整、土地置換、水、電、氣使用等優惠政策的同時,堅持“誰污染、誰治理”原則,強調了企業治污的社會責任,強化了環保依法行政和“環保一票否決”制。推動企業自覺加快實施污染企業關停、結構調整、技術升級和污染治理。吳淞工業區環境綜合整治中,企業合計投入236.4億元資金,發揮了企業治污的主體作用。
依托由市領導為組長、14個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吳淞工業區環境綜合整治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這一強有力的領導組織機構,在整治過程中形成了市領導、市府分管秘書長、“吳淞辦”和有關委辦局四個層面的協調推進機制。市領導定期聽取整治工作進展,經常深入現場調查,并親自協調解決整治中的關鍵問題;市府分管秘書長每季度召開一次推進會,及時協調解決整治工作中部門間協同和相關政策落實問題;“吳淞辦”加強日常跟蹤和監督檢查,抓進度、抓落實,及時協調解決實施中的具體問題;市環保局、市經委、寶山區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積極推進項目實施,加強行政管理和執法資源的整合,聯動解決整治中的難題。這種工作機制,有效推進了整治任務的順利實施。
標本兼治 事半功倍
針對工業區煙粉塵和二氧化硫污染的主要環境問題,抓住產業產品結構不合理、生產技術工藝落后、環境基礎設施缺乏等薄弱環節,標本兼治,突出治本,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工業區180多家企業中,主要污染企業有68家,根據產業性質、工藝和污染狀況,重點對34家生產工藝落后、能耗高、污染排放大的企業進行了戰略性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其中,對17家污染企業實施全面關停,對17家企業關停了40條污染生產線,并同步實施產品結構調整和工藝改造,牽住了環境整治的牛鼻子。特別是寶鋼集團投入近183億元對原一鋼公司和五鋼公司進行了戰略性的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關停了全部污染嚴重的化鐵爐、轉爐等煉鋼生產線,調整了一批普通鋼生產線,引進了不銹鋼熱軋板卷、不銹鋼長型材等一批工藝技術先進、產品附加值高的項目,使煙粉塵、二氧化硫分別削減了12759噸/年和3214噸/年,分別占到工業區總削減量的79.1%和70.6%;一鋼公司工業產值從1999年的40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177億元,單位產值煙粉塵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了95%和86%,五鋼公司工業產值也從1999年的不足38億元增加到了2005年的70億元,單位產值煙粉塵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了88%和64%,有效增強了企業綜合競爭力。#p#分頁標題#e#
重點利用上海中遠化工有限公司和吳淞煤氣廠實施結構調整后富余的大鍋爐,經改造、脫硫后作為集中供熱的熱源點,建成了兩個集中供熱網,日蒸汽供應量達1600余噸,惠及35戶企業,拔除了47臺鍋爐。同時,對不能納入熱網的燃煤鍋爐實施關停一批、脫硫治理一批、清潔能源替代一批。另外,針對工業區內缺乏完整的污水系統,污水直排、偷排現象比較嚴重的狀況,整治過程中新建了污水主管網16020米、污水收集支管網10552米和兩個污水提升泵站,形成了完善的污水管網系統,完成了172家企業雨污水分流改造和污水納管工作。
隨著整治工作的不斷深入,雖然企業污染物排放的達標率在不斷提高,但區域環境質量的改善并未同步顯現出來。經進一步調查研究發現,工業區內碼頭多、堆場多,小路、支路、無名道路破損嚴重,無組織粉塵、揚塵排放嚴重。針對這一情況,上海市及時成立了由寶山區政府牽頭、多部門組成的專門整治管理機構,對無組織排放展開了全面整治。在31處堆場和26家碼頭落實了密閉、遮擋、覆蓋、噴淋等規范化防塵措施,并將廢鋼鐵切割由開放式轉變為車間式封閉操作;寶山區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完成了37條支路的整治,加強了道路管理、養護和清掃,新增道路兩側綠化54294平方米,并加大了執法檢查力度。較無組織排放整治前,區內道路、堆場和碼頭平均降塵量分別下降了27.6%、20.0%和17.6%。
實施聯動機制長效管理
健全環境監測體系,建立環境執法聯動機制,完善“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管理機制,科學指導和推進整治工作的實施,這是確保綜合整治實現預定目標的重要手段,為工業區實施長效管理奠定了基礎。
在實施工業區環境綜合整治中,吳淞工業區健全了環境監測監控網絡,安裝了一批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測設備,1套煙塵黑度自動識別儀,對主要污染物排放實施有效監控;優化設置了4座大氣自動監測站,裝備了1輛環境空氣自動監測車,通過定點連續監測和重點區域的針對性監測,及時掌握空氣質量變化動態;按照網格化布點原則,在區內設置了112個降塵監測點位,逐月跟蹤區域、道路、堆場、碼頭降塵情況;根據工業區內河道水系特點,設置了8個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斷面,每季度跟蹤監測河道水質。開展了整治效果監測評估及顆粒物污染、二氧化硫環境影響等對策研究,環境監測、管理部門定期匯總分析污染源和環境質量監測數據,相關部門建立了會商機制,根據環境質量變化趨勢和整治效益評估結果優化整治方案,將原計劃關停7家污染企業和27條生產線、就地治理23項的任務調整為關停17家污染企業和40條生產線、就地治理43項,增加了粉塵、揚塵無組織污染整治工作,極大地提高了污染整治效果。
市、區兩級環保部門加強信息溝通,建立監測、監察、監管聯動機制。同時開展了專項執法活動,共處罰71家違法單位,為工業區環境保護和建設進一步納入常態長效管理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作者:柏國強 趙關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