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濟南市政府公布濟市政公用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根據規劃,到2015年,我市(濟南市,下同)基本形成現代化的城市道路、供水、供熱等市政公用設施體系。
據介紹,到2015年,我市基本建成完善的城市排水和防洪除澇體系。實施22條防洪除澇河道整治,全面解決低洼地區排澇問題。污水收集和處理能力顯著增強,實現主城區旱季污水不進支流河道。主城區污水管網覆蓋率力爭達到6公里/平方公里,污水收集率達95%以上,污水處理率達90%以上,再生水回用率達20%。城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明顯提高,常規供水能力達176萬立方米/天,供水管道長度達3000公里,用水普及率達99%,出廠水水質達到直飲水標準。
讓城市防汛更加科學
實施南部山體截洪蓄洪工程
我市將實施南部山體截洪蓄洪工程。完成興濟河河系、柳行頭河河系、東部片區河道、小清河北部排澇河道、萬盛大溝、西站片區及其外延區河道的綜合整治。完成白馬山片區、王舍人片區、蓋家溝及小清河北部低洼片區改造。每年對汛期道路積水情況進行調查摸底,對于新出現的路段積水點,通過工程或非工程措施進行改造。在市區新建小區、大型公共建筑、廣場、公共綠地等處,系統建設雨水收集利用設施。嚴格控制硬化路面面積、綠地及滲水鋪裝路面比例,保持開發前的雨水下滲能力,實施雨水資源化利用。在具備良好地勢條件的位置,設置下沉式休閑廣場、足球場地等公共場所,平時作為市民休閑、運動的公共場所,汛期大雨時可作為雨水分洪、下滲場地,減輕城區防洪壓力,提高雨水利用量。
讓城市污水有序處理
東部新區建污水處理廠
在老城區及濱河新區,結合已經建成的沿河截污管,對河道兩側范圍內的道路排水管線進行改造,主要完成護城河、工商河、興濟河、東濼河、西濼河、全福河河道兩側截污管線的外圍延伸,將污水直接接入截污干管,實現雨污分流。在東部新區,結合實施水質凈化三廠配套管網建設,新建辛祝路、祝舜路、化纖廠路、白菜路、鳳凰路、旅游路6條道路的污水干管及支管,完善東部片區污水收集系統,提高污水收集率。隨著濱河新區污水排放量不斷增加,對水質凈化三廠進行擴建,擴建規模為10萬立方米/天。同時,利用來自水質凈化三廠的回用水水源,建設黃臺電廠回用水項目,年回用水量最高達1500萬立方米。針對孫村片區、唐冶片區污水排放量不斷增加的情況,在東部新區新建1座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規模為2萬立方米/天。在西部新區擴建水質凈化四廠(擴建規模為3萬立方米/天)及西區污水處理廠(擴建規模為2.5萬立方米/天);新建臘山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規模為2萬立方米/天。在東部新區和西部新區分別建設1座日處理能力為350噸的污泥處置廠,將城區產生的污泥實施無害化、穩定化、減量化和資源化處置。
讓城市水質大幅提升
新建東部水廠和東湖水廠
實施濟西二期調水工程(水源來自長清區歸德鎮曹樓水源地),供水能力達10萬立方米/天。以德州趙官煤礦地下水為備用水源,總供水能力為10萬立方米/天。建設中途加壓泵站規模為20萬立方米/天。改造鵲華水廠和玉清水廠現有凈水工藝,并達到國家飲用水水質標準,改造后兩水廠供水能力均達到40萬立方米/天。對南郊水廠(搬遷至南康水廠)和分水嶺水廠進行凈水工藝改造,供水能力均為5萬立方米/天。新建東部水廠,近期規模20萬立方米/天,新建東湖水廠,規模20萬立方米/天。加快泉水先觀后用進程,建設園林式水廠1座。泉水先觀后用規模為5萬立方米/天。加快推進戶表計量工程,在完成戶表計量改造、實現抄表到戶的基礎上,推行階梯式水價。繼續推進節水和再生水利用各項工作,實現節水2000萬立方米/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