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水污染與腫瘤(癌癥)相關性研究的負責人之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楊功煥對《財經》記者表示,通過近五年的工作,淮河流域及沿線居民的腫瘤發生與當地污染的相關性已基本證實。
12月17至18日,衛生部疾控局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北京召開“淮河流域癌癥綜合防治工作中期總結會議暨2010年工作年會”,重點回顧總結幾年來的工作,并研究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
污染和腫瘤的關系是個很難證明的課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花了近五年的時間建立了一個監督平臺,“基本上證實兩者之間的關系”。
楊功煥在電話中告訴《財經》記者,與環保部門的監督不同,衛生部門監督平臺所監測的對象是公眾的健康結果,并以此平臺為基礎,摸清污染對健康的影響渠道,包括污染物排放之后如何通過地表水、地下水,匯入飲用水,最后進入人體。“這里所說的污染也不僅僅是工業污染,還包括農業污染及生活類污染。腫瘤的發生不是單一因素引起的,有化學工業品的作用,也有其他因素,有時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會是1+1>2。”
至于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楊功煥表示,一方面是進一步搞清污染與腫瘤發生之間的小環節,另一方面則是進一步深化監測平臺的建設。所有的監測數據都會放在工作平臺上,同時,一部分數據將會向公眾開放。
這樣做不但可以給政策制訂者提供科學參考,也可以有效教育公眾更好地監督企業的污染排放,楊功煥說,這樣才能真正實現2005年國務院要求的“環境與健康的監測平臺”。
隨著淮河流域眾多“癌癥村”不斷在國內外媒體上曝光,2004年11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作出批示,要求衛生部、環保總局、水利部、發改委以及沿淮各地方政府做深入的調查研究,并真正弄清情況,找出問題。
之后,2005年7月,由楊功煥牽頭的淮河流域水污染與腫瘤(癌癥)相關性研究,也正式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