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整治不再盲目截彎取直,駁岸也不再是全部鋪硬邦邦的石頭……今后,廈門流域整治和農村污染治理,將推廣新的環保理念。
市環保局局長謝海生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廈門已經完成對每個村莊、每條排污溝、每個排污口、每個污染源的普查,并制定了“一庫一溪一村一案、一溝一口一源一案”的整治方案。環保部門將對整治方案進行論證,月底前確定第一批治理點。
島村模式,“肥水不流外人田”
“預算都有了,明年將按照先急后緩來治理。”謝海生說,水庫庫區內的村莊將采取“島村模式”來治理,又叫作“島村工程污水截流回用處理模式”。
這種辦法就是:在村莊上游挖一個攔洪溝,不讓雨水進入村莊,村莊下游匯集的污水用來灌溉,消納不了的,可以通過建污水處理站處理。這樣,村莊就像一個島一樣。雨水不入村,污水不入河,水庫的水質不受影響。
在沒有坡度的村莊,不需要攔截上面的雨水,直接截流村莊流出的污水加以利用和處理。
據悉,廈門的村莊普遍適合“島村模式”。好處是,村莊的污水可以用來澆農田,減少化肥使用量,做到“肥水不流外人田”。
“溝”是生態河,岸是軟駁岸
在流域污染治理上,今后,我市將更強調以利用為主。謝海生說,單純治污的思路比較狹隘,也難推動。在改善環境同時,還要讓周邊土地價值倍增,促進和拉動經濟的發展,實現經濟和環保雙贏。
其中一個思路就是:治理排污溝,把它變成城市景觀河。如集美深青溪,黑臭的污水溝將變成清澈的小溪。
他說,清水地上流,溪流里有魚兒游,岸邊青蛙跳,這才是生態河。今后,河流治理,規劃上將由硬駁岸改成軟駁岸,也就是種上植被。“溝”原來是什么形狀,就是什么形狀。岸邊修上木棧橋、水榭,形成綠地公園。岸邊若進行房地產等開發,不用二次動工勞民傷財。深青溪、瑤山溪、九溪等流域治理,駁岸都改造成軟駁岸。改造后的流域將安放橡膠壩,同樣具備泄洪功能。
豬圈“上山”,加快恢復植被
我市正鼓勵采取沼氣發電、糞便生產有機肥還田等方式,有效治理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努力實現生態型零排放。
治理也有多種治理方式。如“豬-沼-林”綠化荒山模式。植被比較差的山體,可以推出一條土路,這成本很低。然后把豬圈搬到半山腰,以后再利用糞便產生的沼氣發電,把山下的水抽上去使用。處理后的糞便和污水,還可以當作肥料,用來恢復植被。
謝海生說,這樣一個豬圈,三五年時間,就能恢復周邊的植被。雖然初期推行比較困難,但達到一定程度,植被就會有自己的蓄水能力。三五年后,植物進入正常生長期,豬圈可搬到另外一個地方。年復一年,加快植被恢復和林相改造。
不過,這種模式需要政府扶持引導,給養殖戶一定的補貼。需要政策上鼓勵,規劃上保障。同時加強監管,確保養殖戶規范操作。
另外,“豬-沼-菜”也是一種不錯的治理模式。養豬場可以建在“萬畝蔬菜基地”旁邊。養豬場糞便產生的沼液用來澆菜。沼液本身能當作肥料,而且還有抗病毒的作用,對建設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基地,保障食品安全有促進作用。不過,這種模式,需要養殖戶有一定的種植經驗。(記者:高金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