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是最稀缺的資源,生態是最寶貴的財富。在我市,建設生態文明早已不是“紙上談兵”。 近年來,我市一直圍繞將蕪湖建設成經濟發達、生活富裕、生態優良、社會和諧、政治文明和人居環境優美的生態文明城市的目標,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城市環境保護進程,使全市生態化水平逐步提高,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排名年年攀升,從2008年的全省第5名到2009年的全省首位,數字的背后凝聚著市委市政府和環保等各級各部門的艱辛努力。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在《年度報告》這張成績單上,我市2009年定量考核指標的一連串數字引人矚目。
環境空氣質量達到或好于二級良好天數為356天,占全年天數的97。53%。長江蕪湖段水質穩定保持好于Ⅱ類水體標準,青弋江水質穩定保持好于Ⅲ類水體標準,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工業用水、漁業用水、農業灌溉用水、景觀娛樂用水等所有點位的檢測指標全部達到各水體功能要求,地表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100%。環境建成區區域噪聲平均值為54.2dB(A)。主、次道路交通干線噪聲平均值為67。9dB(A),穩定處于較低水平。
#p#副標題#e#
成績的取得并不容易。近年來,我市堅持把加快生態建設作為堅持科學發展、落實環保優先方針、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抓手。早在2005年11月,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批準,“生態蕪湖”建設全面啟動。蕪湖、繁昌兩縣編制了生態縣建設規劃。2007年,市委市政府專門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將環境保護工作作為政府的重點工作來抓。
在全省率先制定城市總體規劃環境評價,編制《蕪湖生態市建設規劃》,圍繞打造山清水秀、具有山水園林特征的現代化生態城市,重點實施八大類工程66個項目,總投資454。58億元,確定到2020年把蕪湖建設成國家級生態城市。
一直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常務副市長和分管副市長為副組長,27個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的生態市建設領導小組,進一步強化了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的工作責任制。加大考核力度。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主要工作納入市政府目標考核,與獎懲掛鉤。市政府每年與各相關部門簽訂目標責任狀。年底考核時,環境保護作為一項重要的考核指標“一票否決”。
環境設施建設快馬加鞭
在今年的“城考”成績單上,還有另外一組數字值得江城人民驕傲: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為77。49%;醫療廢物集中處置率1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而就在2007年,蕪湖甚至還沒有一座像樣的污水處理廠,生活污水處理更無從談起。這些變化意味著,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市城市環境設施建設駛上了“快車道”,環境承載能力進一步增強。
2009年度,城市生活污水排放總量為6219。15萬噸,當年7月投入運行的天門山污水處理廠一期年處理生活污水2190萬噸,朱家橋生活污水處理廠年處理生活污水3123萬噸,污水排放均達到國家一級排放標準,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為77。49%。在建的朱家橋污水處理廠二期(12萬噸/日)、城南污水處理廠(10萬噸/日)、南陵縣污水處理廠(2萬噸/日)年底前可投入運行,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6萬噸/日。穩步推進三山區濱江污水處理廠一期(3萬噸/日)、城東污水處理廠一期(10萬噸/日)、蕪湖縣污水處理廠二期(1。5萬噸/日)和繁昌城北污水處理廠一期(1。5萬噸/日)建設。以上9個污水處理廠建成后,全市污水處理總規模達到61萬噸/日,可使市區生活污水處理達85%以上,三個縣城生活污水處理率達80%以上,將有效削減城鎮居民生活排放的污染,釋放江河對污染的承載能力。
在建設污水處理廠的同時,實施生活小區截污分流,進一步提高生活污水的收集率。2008年投資約2000萬元左右,完成世紀花園、中級人民法院等63項截污工程。2009年投資約3000萬元,完成香樟花園、官橋溝沿線小區等84個公共單位及小區的截污工程。2010年雨污分流的重點是配合各區政府制定的老舊小區改造計劃,同步對該類小區進行雨污分流改造。將完成大富新村、西洋里小區、利達新村、健美小區、長盛園小區等20個左右的老舊小區雨污分流改造,充分發揮污水處理廠的效益。
此外,據城建部門統計,我市生活垃圾年產生量25。12萬噸(2009年),實現日產日清。2002年投資2。3億元建成垃圾焚燒廠,2007年又投入5000余萬元,對3臺垃圾焚燒爐進行改造,年焚燒垃圾能力由16。8萬噸提高到29。3萬噸,全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同時,二惡英基本得到分解,排放濃度遠低于國際標準,避免了二次污染。去年,我市還投資1400多萬元建成醫療垃圾集中處理中心,日處理醫療垃圾5噸。全市醫療危險廢物集中無害化處置率達100%,垃圾處理過程中廢氣和廢水均得到有效治理,達標排放。(記者: 楊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