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南四湖人工濕地已經成為市民休閑、旅游的好去處。
“按照山東省流域治污部署要求,我市建立完善了‘治、用、保’防控體系,取得良好效果。”梅永紅在23日舉行的濟寧市轄淮河流域及南水北調水污染防治規劃實施情況匯報會上如此總結道。近年來,濟寧市委、市政府對水污染防治工作高度重視,利用環境壓力形成的倒逼機制加快轉方式調結構,實現了經濟增長與生態改善的互促共贏。
治用保并舉,建立全方位的治污體系
在“治”上,濟寧市采取結構調整、清潔生產、源頭控制、末端治理等一系列綜合措施,大力度、全方位、嚴標準深化水污染防治。“十一五”期間,關閉了麥草21萬噸、造紙7.8萬噸、燒堿6萬噸、合成氨6萬噸等生產項目及全部的酒精生產線8條。目前,濟寧市工業企業全部達到山東省地方排污標準,煤礦、電力、機械制造和商品漿造紙四大主導產業外排廢水全部達到接納水體環境質量標準,對河流水質實現“零影響”。
在“用”上,濟寧市重點抓好再生水循環利用,減少廢水排放量。投資4.29億元建成7座再生水截蓄導用工程,可攔蓄達標排放中水5912萬立方米,新增庫容3860萬立方米;實施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回用工程,努力打造“沒有污水排放的污水處理廠”,形成中水回用能力57.7萬噸;鼓勵企業大力實施廢水深度處理和再生水利用,57家企業配套建設了再生水回用裝備設施,處理后的廢水達到再利用標準。
在“保”上,濟寧市主要加強了生態修復和保護,啟動實施了總投資130億元的“環南四湖大生態帶”規劃建設工程,著力打造生態屏障,提高水質凈化能力。在保入湖水方面,采取建設河流入湖口人工濕地、修復河道走廊及濱湖區濕地等措施,運用生態系統凈化入湖河流水質,全市建成和修復人工濕地17處、15萬畝,對水體中的COD去除率達到50%左右,氨氮去除率達60%左右;在保湖中水方面,在南四湖區大力實施退耕、退地、還濕、還林工程,累計面積達到37.5萬畝,并設立了10萬畝常年禁漁區;為確保源頭進水,實施飲用水水源地安全風險調查與評估,加大監察監測力度,關閉了影響飲用水安全的相關污染企業,地下水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始終保持在100%。
防控結合,構筑全覆蓋的安全屏障
為強化源頭風險控制,濟寧市在110家市控以上廢水排放企業、80個市控以上廢棄排放源、14家污水處理廠、16個重點河流斷面安裝在線監測設備327臺(套);在所有排污企業、城市污水處理廠、工業園區、縣界出境斷面和入湖口分別設置5道安全防線,環境監測和防控能力大幅提升。
同時,濟寧市持續不斷開展環境風險評估和隱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對存在的風險及時治理、即時消除。健全了市、縣和企業三級應急預案,備足備齊了應急物資,定期開展跨區域應急演練,建立起了集防控信息、決策支撐和結果發布為一體的應急指揮平臺,確保做到環境污染事故發生或在線監控數據超標時,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處置,切實保障水環境安全。
此外,濟寧市在治水時充分發揮科技力量。“十一五”期間,濟寧市總計投入9.98億元,在人工濕地水質凈化系統、中水截蓄導用工程、城市污水處理廠、環境安全防控平臺等重點工程、重點領域廣泛采用高科技手段,有效提升了治污能力。同時,引導企業加大治污技術研發,先后攻克了煤矸石與粉煤灰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造紙等高耗水行業節水技改等重大技術難題,并全面推廣應用,有的已初步實現產業化。
考核反饋: 南四湖治污圓了一個夢
“兩天來,我們檢查考核濟寧市的水污染治理情況,許多檢查現場非常壯觀,令我們很受感動。”華東環境保護督察中心副主任劉國才在考核反饋會上表示,近年來,濟寧市水污染防治工作開展順利,水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南四湖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水,入湖河流眾多,水污染防控難度非常大。就在許多年前,一些人把南四湖治污看做是一個‘夢’。”劉國才說,之所以將它叫做一個“夢”,首先是對南四湖水質改善懷揣著一個美好的愿望,希望湖水更清、水質更好,為南水北調山東段水質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同時,也是看到了南四湖治理水污染的難度。入湖河流達53條,并且以客水居多,治理難度可想而知。“如今,南四湖治污、變清的‘夢’終于圓了,這也為內湖水污染治理提供了經驗,為水污染治理工作奠定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