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郊一片有著優質豐富的地下水資源,不僅堪比國外知名礦泉水水質,還可以作為南京的應急備用水源,現有20多眼深水井,每天能出水14000多噸。然而,這么優質的水源正面臨著被污染損害的危險——因為有關政府部門要利用當地鳳凰山廢舊礦坑填埋污泥。
為了保護這一水資源,已退休的水文地質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戴長壽四處奔走了一年多,卻沒有任何實質性結果。近日,鳳凰山鐵礦填埋污泥項目正式開工,焦急萬分的戴老無奈之下求助本報。記者隨后展開一番深入調查。
反映:為保護水資源奔走一年多無果
“這是關系子孫后代的大事,我對此將不遺余力,不管一年還是兩年。”已退休的水文地質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戴長壽,家住在鳳凰山附近某小區。2007年下半年,他聽說南京市利用亞洲開發銀行貸款項目、秦淮河綜合整治工程的子項目之一——鳳凰山鐵礦礦坑做污泥處置場項目后,感到甚難理解,因為這將對當地的地下水資源形成十分大的危害。
隨后,戴老利用從事相關工種多年的經驗,開始多處搜集資料,并將自己的觀點看法,以信件形式向市建設部門匯報反映:鳳凰山鐵礦礦坑填埋污泥后,南京南郊大面積優質地下水源必然污染。
#p#副標題#e#
2009年6月11日市公用事業局與鳳凰山鐵礦簽訂用地協議后,戴老以技術人員的責任感,將曾經反映的信函寫成《懇請不要將鳳凰山鐵礦坑做污泥處置場》。2009年6月18日,又將此文分別送省、市委書記,省、市長,省環保廳、省水利廳、省國土資源廳、省建設廳、市環保局、市水利局、市建委、市國土局、相關媒體等。
其后,經相關媒體報道后,此事引起有關領導重視,去年7月,羅志軍省長還專門為此事做了批示。之后,2009年11月1日,在原南京市市政公用局召開專題座談會。但此事卻一直沒有明確說法。
“這個事情已經拖了一年多了,仍然沒有得到妥善解決。”更讓戴老感到氣憤的是,上個月,這個項目已經正式開工,南京市有關領導還特意到現場參加啟動儀式。
調查:20多眼深水井每天能出水14000多噸
南郊地下水資源究竟如何?9月14日上午10時許,記者來到南京鳳凰山鐵礦生活區。一排排老式平房宿舍的一端,公用水龍頭都在嘩嘩地流水。一些人正在用桶接水。記者接了一杯喝下,好冰涼爽口!既沒有常見自來水里的那種漂白粉味,也沒有河水的土腥味。“這是鳳凰山鐵礦水源地深井抽出的水,每天早中晚向宿舍區及附近農村供應3次。”當地居民表示。
“1979年鳳凰山鐵礦委托省地質一隊勘探供水水源地,打了兩眼供水井,其中一眼每天出水可達4500多方,另一眼水量也較豐富,就是現在鐵礦職工及周圍村民的飲用水源,已用30年,是優質飲用天然礦泉水。”從省國土廳地質調查研究院退休的戴長壽介紹。他還表示,在鳳凰山、東善橋及銀杏湖等處共有20多眼深水井在使用,每天能出水14000多噸,水質都很好。
戴長壽根據地質資料分析,從秣陵街道到祖堂山再到陸郎至云臺山南,這一傾斜的約262平方公里的長方形范圍內,火山巖地層隨地質構造而裂隙發育,導、儲水地質構造極發育。該范圍內丘陵多,林木覆蓋,蓄水條件好,有利于持續補給地下水,因此地下水很豐富。南京市本地水資源緊缺,主要依靠提取過境的長江水來滿足需要。萬一長江水源出現危機,南郊這片地下水就能作為應急水源,向南京江南500萬市民每人每天供應優質地下水2.8升,可滿足正常飲用。
質疑:環評結果違反我國我省相關法律法規
就在去年6月,南京市相關部門與鐵礦簽了用地協議,要在礦區建污泥處置場,其中主要處置污泥的場所是礦區最大的一處露天礦坑。戴老帶著記者穿過將軍大道,來到東邊不遠處的原采礦區現場。只見礦山中間有個巨大的深坑,里面是一池綠水。戴老講,這個礦坑及其西北面共500多畝的面積就是將要建污泥處置場的基本范圍。
“據我國的國家法律、法規及地質、水文地質資料,認為前期的程序——南京污泥處置場定位在鳳凰山鐵礦坑及環境影響評價存在原則性的錯誤,鳳凰山鐵礦坑不能填埋污泥。”戴老向記者介紹,國家及江蘇省有關法規均禁止向滲井、滲坑、廢礦井排入、傾倒有毒有害廢水、廢棄物,其中《江蘇省水資源管理條例》(江蘇省人大2003年8月15日修訂)第四章第三十條明確:禁止向廢井、廢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傾倒有害的污水和其他廢棄物……防止地下水污染。
記者隨后向江蘇省環保廳詢問鳳凰山項目的環評情況,該廳宣教處一位朱處長表示,他們只是負責環評審批,具體環評不是他們做。據朱處長介紹,環評的程序一般是建設方找一家第三方機構,比如河海大學、南京大學等,由這些單位負責具體的環評工作,完成后向環保廳提交。
對于為何鳳凰山項目與國家有關法律相違背,朱處長聲稱可能是環評第三方機構疏忽了。“第三方機構疏忽,那你們審批時也沒有看到?”面對記者的追問,朱處長表示具體問題要問省環保廳環評處的相關人員,但要按照該廳的采訪程序走,時間約好會和記者聯系。
鳳凰山鐵礦污泥填埋項目環評報告,是否真的存在違法之處?本報將繼續關注此事。(記者:黃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