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本報報道了小清河等河流頻現污水,市政部門積極尋找排污口一事。為了徹底治污,2月25日,濟南市市政公用事業局城區治污治河治洪治水治景項目全面啟動。按照今年年底實現“看不到污水、聞不到異味”目標,市政局2013年將新建146公里雨污水主次干管,完成興濟河等65條城區河道治理,實施居民小區雨污分流工程,新建濟南動物園等污水分散處理設施,完成燕子山西路等部分積水點改造,完成廣場東溝等7個景觀河段建設,將地表水轉換為地下水。
治污排污存6難題新建146公里雨污水管道濟南市市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治污就是把污水收集起來通過集中或分散處理后達標排放,減輕對城市環境和地下水的污染。目前城市雨污水管道敷設總長度已達2100公里,其中污水管道1200公里,濟南市污水問題主要存在6大難題。
治污如同治病,市政局找準排污與污水處理的6大“病因”,并展開整治措施。同時變河道排污為截污整治,打造河道水生態景觀,加快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腳步。
這6大難題主要是:濟南市的老舊小區大部分是雨污合流,部分污水支管乃至個別主干管也存在雨污合流問題;污水管網不完善導致污水直排河道現象嚴重,管網承載能力弱,改造新管道投資大且施工困難;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已經滿負荷運轉,大量污水若截流后并網,處理設施或無力承擔;雨污混流導致污水重復處理嚴重,污水處理量大且費用高,改變目前河道排污或敷設管道問題,還需要找出管線路徑;部分小區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閑置,未發揮應有作用;下游污水處理后流走導致上游見不到清水,生態環境得不到改善。
記者了解到,市政局此次治污工程將完善繞城高速以內156條雨污管線,新建146公里雨污水主次干管,計劃今年8月前完工。如果說濟南最長的地面道路經十路從東邊的章丘到西邊的長清總長90多公里,那么今年新建的污水主次干管比經十路還要長一半的距離。
污水如何處理?市政局提出擴建水質凈化三廠、水質凈化四廠,完善污水處理能力。對不好收集的污水,市政部門將采取分散式污水處理方式,從源頭解決污水問題。
治河排洪能力不足80余處危舊河堤將加固相關負責人介紹,濟南市市區南北高差達150米,城區自西向東65條河道現在排洪能力不足20年一遇,山洪災害威脅城市安全。治河就是要把河道排污變成截污并網,減輕對河道污染。
按照河道整治要求,上游河道要保護好攔蓄洪水與滲漏功能,充分利用雨洪水并科學調用地表水,以更多轉化地下水。中下游河道要打造雨水收集疏泄與景觀功能,營造城市良好生態環境。
市政局要求,2013年完成工商河、興濟河、西圩子壕等河道80余處危舊擋墻河堤的整修加固、護欄建設等,消除隱患點。同時針對馬路行洪、積水問題完成20處積水點收水設施建設,改建或新建部分雨污水管線,改造提升部分泵站設施。通過實施河道截污、清淤、整治、擋墻修復,提高防洪除澇能力,告別逢雨必淹。
治洪 南部山體設置截洪溝目前部分城區河道存在棚蓋現象,河道整治不僅需要截污治理,更需要陸續拆除占壓河道的建筑物。
治洪就是要治理道路行洪,消除積水點,滿足行洪需要。2013起隨著河道整治,以及成片區開發,逐步完成拆遷拆違、拓挖改造及市政雨水設施配套,滿足城市防洪除澇要求。
市政局對治洪提出要求,在城區南部山體設置截洪溝,提高攔蓄山洪能力,緩解道路行洪危害;在城區部分上游河道內設置攔水壩或小型下滲水庫,消減汛期洪峰流量,緩蓄雨水。
根據防洪工程需要,按河道整體規劃拆除規劃范圍內的違法違章建筑,清除行洪障礙物,為河道治理留有足夠空間。繼續做好清淤疏浚,打通行洪瓶頸。按防洪規劃斷面拓挖河道,修建河道擋墻,根治河道行洪能力不足的問題。加強河道管理配套設施建設,安裝智能化監控、警示標志、護欄及照明等設施。
治水 地表水補充地下水濟南市地下泉水豐富,飲用地下水成為市民的期盼。為處理好保泉和供水的關系,降低制水供水成本,市政局擬定了地表水轉換成地下水的方案。
治水工程實施方案是利用濟南市得天獨厚的水文地質條件和多個強滲漏區,系統配置可利用水資源,將濟南市水庫水、黃河水、南水北調水、噴涌后泉水及濟南周邊可利用水等資源,借助大地土層高質量過濾與滲透功能,經土壤過濾滲透后轉化為優質地下水。在保持泉水持續良好噴涌情況下,采集地下水用于居民生活。
濟南市南部和東部約有20多個強滲漏區,主要包括玉符河、臘山河、興濟河、大辛河、韓倉河、劉公河、西巨野河、東巨野河、巴漏河等上游河道,是地表水轉換地下水的有效區域。
2013年,市政部門實施玉符河地質公園一期工程、玉符河上游催馬莊一期工程及興濟河、廣場東溝工程。同時完成保障居民正常生活用水的應急備用供水設施。今后原地表水處理系統作為應急(或備用)設備,地下水與地表水兩套制水系統并存,改善和提高城市水生態環境。
治景 擬建7處景觀河道為建設水生態文明城市,濟南市河道不僅需要整治,還需要景觀提升。市政局初步計劃在興濟河、廣場東溝等河道建設7處生態景觀河道。
相關負責人介紹,生態河道應該達到魚類生長條件。市政部門將在上游河道建設塘壩打造攔蓄與滲漏功能,充分攔蓄和利用雨洪水并科學調用大明湖棄水和錦繡川水庫地表水,更多地轉化成為地下水。中下游河道部分河段建設攔水壩蓄水,營造城市景觀,提升水生態環境。
2013年,市政局將利用二環南路北側的興濟河河段良好的強滲漏功能,建設攔蓄水壩,然后將臥虎山水庫的水通過自流引到壩內,通過滲漏轉換為地下水,同時部分多余的水可給下游補源造景。
按照泉水先觀后用理念,市政部門將大明湖棄水通過3級加壓,沿西圩子壕、廣場西溝新建輸水管道引入廣場東、西溝上游,利用上游河段強滲漏帶,在廣場東溝興建攔水壩攔蓄水源轉換地下水,多余的水將為廣場東、西溝補源造景,以及大明湖小清河通航工程用水。市政局還將通過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后的達標水,作為非滲漏段河道的景觀用水。
相關鏈接市政局“七橫六縱”矩陣式治理河道65條河道、156條道路以及146公里雨污水管線整治任務較重,市政局現已建成完善的河道整治辦公室組織體系,并根據所轄職責進行分解。
市政局下設職能組和項目部,組建環環相扣的辦公室架構,形成“七橫六縱”矩陣式管理模式:縱向劃分為6大項目部,負責各分區內水生態建設工程的管理調度。橫向劃分7個職能組,分別為綜合協調組、發展規劃建設組、財務審計監察組、質量安全監督組、居民房屋與土地征收組、交通協調組、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組。各區及投資集團所屬河道整治工程,嚴格按照“河長制”或片區分工實施具體整治任務。為保障河道整治順利實施,市政局將進行綜合考評,促進規范化、精細化河道管理。同時向社會公示河段長姓名、職務、職責、監督電話等,邀請社會監督力量加入河道管理監督中。